超級細菌多見于院內感染
但體弱者也會從日常生活中感染
王主任說,MRSA的全稱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毒力非常強,它會破壞肺結構,通俗來說就是會把肺“吃”掉,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據文獻報道,由這種細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大多為青少年,先期常常有流感樣表現,病程呈爆發性,48小時生存率僅為63%。美國2006-2007流感季節所出現的肺炎中,51%感染該細菌的患者出現癥狀后平均4天死亡。
為了盡量避免院內感染,保護患者,ICU當即決定給小文進行單人單間管理,由值班護士24小時看護。期間,因肺部嚴重感染,病情幾度惡化,出現氣胸、氣道大出血、濃痰等。所幸,醫護人員一次次拼盡全力將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找到MRSA這個罪魁禍首之后,ICU立即更改抗生素方案,全方位對MRSA進行圍剿,一天又一天,小文的發熱峰值緩慢穩定地下降,呼吸機支持力度也在緩慢減低。一周前,她終于能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兩天前,小文轉入普通病房,醫生預計她一周后便能出院。
再回頭來說MRSA這個超級細菌,王主任說:“一般多見于院內感染,但小文住院不足24小時就培養出該細菌,且一年前也沒有住院史,綜合考量為社區獲得性,即在日常生活中感染,實屬少見。小文之所以會不幸中招,最主要還是跟她體質太弱關系密切。對于大眾而言,除了科學使用抗生素之外,特別要注意進醫院后的手部衛生,無論是自己就診還是探視親朋,沒事多用用醫院提供的免洗洗手液,有助于遠離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實為超級耐藥細菌
可在病房地毯上生存兩個多月
超級細菌是一種民間叫法,在醫學上,它并不是指某種特定的細菌,而是指一些廣泛耐藥的細菌。專家認為,更為妥當的稱呼是:超級耐藥的細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院長俞云松教授說,目前超級細菌的種類和過去差不多,主要是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三種,“種類變化不大,但比例和數量會相對有所增加。”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感控科主任王選錠教授看來,對于普通人來說,超級細菌既近又遠。
近,是指它廣泛存在于周遭環境中,最常見的是醫院ICU。ICU長期存在著很多超級細菌,能依附在病床、衣服、物體表面等地方,容易與人發生接觸,而且生存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都很強。比如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可在病房地毯上生存兩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