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則指即使接觸了或者體內培養到了所謂的超級細菌,真正發生感染的概率并不高、致死的概率更低,“不需要過度害怕超級細菌的存在。”
王選錠教授解釋,從病人身上采集送檢的標本中檢出超級細菌,并不等于病人就一定感染了該超級細菌。
一來,由于超級細菌廣泛存在,病人標本很容易受污染導致假陽性;二來,超級細菌有時只是沒有致病力的伴隨菌,因為經過一輪又一輪與抗生素的斗爭之后,它的毒性已經較低,對人體危害并不大。
當然也有糟糕的情況,就是超級細菌鉆到了人體無菌的器官或組織中,比如血管、顱內、關節肌肉的深處,那它可能就肆無忌憚地折騰了。
俞云松教授說,感染超級細菌之后,不是完全沒辦法,只是有效藥物相對較少。從臨床來看,血里、顱內感染超級細菌雖不常見,但一旦感染之后,一半左右的患者是治不好的,“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免疫力低下的危重患者之中”。
王選錠教授說,從治療來看,對抗超級細菌的藥物不僅較少,而且往往很難深入到顱內等部位,這也就是現在我們一聽到超級細菌就很怕的原因。
那么,超級細菌主要攻擊誰呢?當然是自身免疫功能差的人群,比如危重患者、白血病、腫瘤術后放化療的病人,他們多住在醫院ICU病房、血液病區、老年病區等。
專家表示,未來超級細菌導致“無藥可醫”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根源還是和過多使用抗生素有關。
數據顯示,全國2013年使用的16.2萬噸抗生素中,獸用52%,人用48%,一年超過5萬噸抗生素排放進水土環境中。
面對抗生素,細菌的世界也講究“適者生存”,扛不牢的被殺死了,活下來的慢慢就成了超級耐藥的細菌,隨之抗生素越用越高檔,而無效的情況也隨之增多。因此,提倡全社會關注抗生素合理使用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