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少了不行多了不好家長給錢各有技巧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必須從家里獲得“補給”。此次調查中,記者也采訪了多位學生家長,發現他們在給錢方面動了不少心思。
家住紅谷灘的李國慶,兒子在武漢一所大學上學。剛開始,他每月給1600元生活費,但兒子總是熬不滿一個月,“月初是公子,月末是花子”,常常中途回家或者打電話要錢,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后來,他把給錢周期變成一周,一次400元。從那以后,超支的情況就很少出現了。
“我們都是每學期開學時給他的卡里打1.5萬元,包含學費在內。”來自福建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這次出差來南昌順便送兒子上學。“讀大三,學經濟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兒子在南昌讀大學,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性格獨立,花錢節制,不僅能夠合理分配使用這筆“巨款”,還通過兼職和勤工儉學掙些生活費,每次回家都要給家人帶點南昌的特產。
“不管是分期給,還是一次性結清,家長最好多問問孩子的花錢去向,讓孩子在思想上有節約的意識。”南昌大學一輔導員告訴記者,她觀察到,不少學生花錢,父母都不怎么過問,缺了就給,多了不管。“這樣不利于孩子理財消費。”該輔導員表示。
d
專家呼吁加強引導戒除奢侈攀比陋習
南昌高校眾多,“開學經濟”對商家吸引力不小。記者在南昌多家超市看到,除了針對大學生的常規促銷手段,一些商家甚至推出了分期付款業務。
“交得起學費,買不起裝備。”網絡上,家長們對開學消費的逐年上漲吐槽不少——有的學生除了要求購買高檔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三件套”外,還要購置價格過萬元的單反相機。
“大學生群體的理財能力尚未成熟,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如果無限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可能讓他們養成奢侈消費、盲目攀比的陋習。”東華理工大學郭老師認為,雖然如何消費是每個家庭的自由選擇,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消費要區分合理與否,家長和學校有責任加以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財富觀,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讓節儉成為他們的共同習慣,讓自強自立成為他們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