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高校的就業季已經過半,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女生就業的形勢更是“難上加難”。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
一個學院十余女大學生懷孕生子
各大高校的就業季已經過半,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女生就業的形勢更是“難上加難”。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所高校發現,女大學生求職時被問“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幾成“必問”環節之一。很多學生發現在簡歷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業成功率更高。與此形成呼應的是高校內的“研究生媽媽”越來越多,有的院系就有十幾個女生在校期間生子,甚至生子現象向本科生蔓延。
求職時屢問“生孩子”問題
已育女生更受歡迎
近日,北青報記者探訪了一場北京某“985”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會,近百家用人單位在此招賢納才。不少企業在掛出崗位要求時,頻頻亮出的“男生優先”字樣讓到場的女研究生很是沮喪。
一家藥企就用一張A4紙注明,所需的“藥物研發”、“藥物制劑”、“藥品注冊”三個崗位需要男生。另一家招聘市場專員的文化企業攤位前,幾十個女生排著隊去投遞簡歷并等待初面。該企業的面試官簡單詢問了一位女應屆研究生后,突然問:“有男朋友嗎,最近有結婚的打算?”女生略顯尷尬地回答:“有男朋友的。結婚的事兒,要等我倆穩定之后再作打算。”面試官把她的簡歷放在了一邊,一場不到1分鐘的面試就這樣草草收尾。
該女生走出來搖頭對著同伴說:“又石沉大海,進下一輪多半沒戲。”旁邊的人一邊安慰一邊詢問緣由。該女生稱:“剛在我前面的女生,面試官跟她聊了得有十多分鐘。我剛瞄到人家簡歷上標注著‘已婚已育’,面試官在簡歷上劃了一個勾,明顯感覺是已經有意向啊。”
走了一圈北青報記者發現,優先考慮“已婚已育”的女性成為不少中小企業在招聘女性求職者時的“潛規則”。“今天是研究生專場,剛走出校門的學生臉皮薄,所以我們沒在招聘啟事的崗位要求里直接寫明‘已婚已育’,但社會招聘時,我們都會注明的。”一家企業的招聘人員直言不諱。
北青報記者隨機問起多名女生,她們均表示求職面試時,被問“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幾乎成面試的“必要環節”。“問最近的規劃是什么,最近要不要結婚這一類都還是比較含蓄的。前幾天,去參加一個民企面試還問起我將來是否會生‘二胎’,當時被弄得哭笑不得。”一位正在排隊的姑娘說道。也有單身的女同學羨慕說:“我一位學姐讀研期間結婚生子,畢業時輕松求職,堪稱人生贏家,現在這樣的研究生媽媽例子也不少。”
“找工作的時候被問到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我們應該怎么回答呢?” 這是近日在北航的職業規劃講座上,一名女生的提問,近百位女生紛紛點頭贊同,表示“都曾遭遇過棘手的問題”。 身為資深企業培訓師的嘉賓劉治敏向北青報記者坦言,6場巡回講座,每一所高校都有女生問起“生孩子”的問題。“二孩”政策也戳中不少大學生的心事,甚至有講座現場開啟了互動留言墻進行版聊,“生育這件事頻繁被大家問起,這其實體現出女性群體的普遍焦慮。”
企業
女性產假和保險成硬成本
北青報記者另從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了解到,每年求職季時,企業收到不少女研究生的求職履歷表,均在醒目位置填上“已婚已育”。這似乎已成為女研究生心目中增加求職競爭力的重要砝碼,受訪的“研究生媽媽”們也承認自己求職時會將“已婚已育”特別標注,一位人力資源管理者接受采訪時談到:“相對未婚未育的女生,她們該會更有優勢,但如果僅僅為了就業機會而提前生孩子,并不值得提倡。”
“從用人成本的角度上講,我們的確更傾向于男性應聘者,女性產假、保險是實實在在的硬成本。”一家光電企業的招聘人員給北青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女研究生走出學校已經二十四五歲,進入單位一兩年,肯定要面臨成家和生育的問題。單位為此承擔每個女性的生育成本至少在數萬元。“二孩”政策放開后,有的女生會選擇生兩個孩子,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她們會考慮辭職在家帶孩子。“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小的損失。從這個角度我們當然更愿意要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