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導演張婧(下排左一)和演員
“我們不敢了,我們再也不敢了,我們錯了……”媽媽帶著哭腔把女兒和自己反鎖在廚房里,并用肩膀死死的抵住木門。而在墻的另一面,窮兇極惡的父親拿著刀想要破門而入。
不要擔心,這不是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悲劇,而是重慶交通大學的學生們拍攝的禁毒微電影《窗外》的一個片段。憑借出色的演技和扎實的劇本,這部作品從全國186所高校的508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首屆大學生禁毒公益微藝術大賽一等獎。
“這部作品的導演是個小姑娘,今年才大二,能吃苦也很厲害。”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魏巍告訴上游新聞記者,拍攝微電影的導演張婧是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2017級學生。“為了這部作品,他們用了整整一個暑假。前后劇本打磨、視頻剪輯方案都是我們和學生一起討論的結果。最后由學校黨委宣傳部推薦參加的比賽。”
那么,這部《窗外》拍攝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困難?期間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張婧又為何會把鏡頭聚焦于社會類題材呢?
3月3日下午,上游新聞記者專訪了張婧,聽聽她的拍攝故事。
9分零7秒的成片,素材卻有200多分鐘
齊肩的長發、愛笑、白色襯衫,這是見到張婧的第一印象。
“都說愛笑的女生,運氣都不會差。所以我憑著《窗外》得了好幾個獎項。”張婧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除去這次的全國性獎項,《窗外》還得了學校的一些獎,包括法治文化藝術節微視頻比賽一等獎,首屆影像文化藝術節微電影一等獎。“我現在正在籌備新的微電影,講述一個出獄人員如何重新融入這個社會的故事,還是現實主義題材。”
對于在校園內拍攝微電影,張婧坦言,電影前期的籌備和拍攝,是一個挺艱難的過程。“我現在是在雙福校區上課,那里的交通環境相對比較閉塞,資源和條件也有些不足,但我會去克服。”
拍攝《窗外》前的統籌劇本階段,張婧和母親的飾演者白雪一起,依據兩個人的一些成長經歷,并融入一些戲劇化的元素,整理出了最初的劇本框架。“最開始不是禁毒的,后來決定拍攝禁毒題材,也是希望能通過一個不太圓滿的家庭故事,給人一種啟發,就是家庭的傷痛會給每個孩子心里留下傷疤。”
為什么不選擇貼近生活的校園題材?張婧表示,自己非常喜愛現實主義題材,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聚焦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拍攝結束后,張婧對毒品給社會的破壞性也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拍之前,我對毒品了解并不多。但‘吸毒’和‘家暴’,的的確確都是對社會具有破壞作用的行為,我們應該對其秉持‘零容忍’的態度。一次錯誤的選擇,毀滅的可能是一個人的人生或是整個家庭。這個社會應當是往更高文明程度去發展的,我期望它更具有人性的溫度。以后我也會一直提倡‘禁毒’和‘反家暴’,希望能被更多的人們接受并認同。”
在張婧的電腦里,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成片只有9分零7秒的《窗外》,卻有200多分鐘的剪輯素材。
“整體素材有一千多條,時長有兩個多小時,我用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去審核整理。”面對這么多的剪輯素材,張婧一共做了兩個版本的剪輯。“第一個版本是學姐在暑假剪輯完成的,這個版本和我想要的有些差別。就想再做一個導演剪輯版本。”
“我想用《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小女孩的紅色裙子是畫面中唯一的色彩。”張婧解釋稱,我希望用這種具有一定視覺沖擊力的方式,通過這一抹紅色來實現對所有癮君子父母的啟迪警醒作用,就像《辛德勒的名單》中紅衣小女孩對辛德勒的啟迪警醒作用一樣。“最后參賽的作品,我也選擇用這個版本,感覺多了藝術的表達。”
不是專業學校科班生,但會堅持拍電影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