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
莫因圖“新鮮”亂嘗試
長期的臨床診療中,蔡衛平發現,在真正的“男同”群體里,防艾知識的知曉率并不低,需要強調的是“不可僥幸”及“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男男性行為”。
在HIV新發感染的學生病例中,90%是通過男男同性行為感染的。蔡衛平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并非真正的“男同”,有人坦承只是“嘗鮮”而已。也正是因為并非“男同”,他們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性教育應納入學校教程
“小學學了一節生理衛生課,高中上了一堂青春教育課,不過,對于艾滋病,老師只用一句‘同性性愛的話,艾滋病的風險非常高’就帶過去了。”廣州某市屬重點中學高二男生小軒說,他知道廣州有中學生得艾滋病的,“從報紙上看到的”。
事實上,2011年,已有草根防艾組織將防艾教育引進廣東校園。他們每年走進全省100多所學校,以講座的形式傳播相關知識,并培養一代代學生社團骨干做“同伴教育”。“嶺南伙伴”負責人李小米說,盡全力能影響的人真不算多,一場約200人,每年也才讓2萬人聽防艾講座,不過光廣州的大學校園就有80多個。
在李小米看來,學校永遠是最佳教育陣地。正如一位資深防艾專家所言,應該將包含防艾知識的性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固定下來,加速納入學校教程,像語數英一樣,有教材、有師資、有評估,“不再是臨時搭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