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份說明書,死者家屬和校方發(fā)生了分歧。
在警方的詢問筆錄中她回憶,吳昕怡白天曾發(fā)短信,“她讓我晚上10點去宿舍找她,她想和我聊聊。”發(fā)短信、敲門都沒回應,晚上11點,李曉和宿管阿姨推開了623宿舍的門,“特別濃的燒紙的味道”涌來。
19歲的吳昕怡躺在鋪上,蓋著被子,雙手握在腹部,身體已發(fā)紫冰涼。地上,半盆炭火正紅。
宿舍樓道里沒人聞到煙味兒。民警周永凱在勘察現場時發(fā)現,吳昕怡宿舍門的三邊縫隙都貼著透明膠帶,而且用了三條毛巾堵住地上的門縫。
“火盆旁有一箱炭,網購的。”周永凱說。快遞單上寫著“純蘋果炭5.5斤,蠟塊兩個。”人們在宿舍里發(fā)現了吳昕怡的遺書:“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盡管深有感觸,可是我覺得人生好長,看不到終點。”
遠在福建老家的陳小玲,等到的是最壞的結果。
有人在吳昕怡單間宿舍里發(fā)現她的遺書。
“大三陽”帶來的恐懼
最近,陳小玲閉上眼就能看見女兒的笑。她想起女兒接到天津師大錄取通知書時的情景:“眼睛瞪得大大的,一下跳了起來,撲到我身上,胖嘟嘟的臉貼到了我的臉。”“媽媽,你知道那是多牛逼的學校嗎?”高考556分,是吳昕怡高三發(fā)揮最好的一次。
在陳小玲眼里,女兒溫順乖巧,熱心腸,喜歡搞怪,她曾把母親的頭像找來,配著《小蘋果》的音樂做成動畫。但在外人面前,女兒卻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吳昕怡喜歡在網絡上“冒泡兒”,貼吧里,她取名叫“蘇格蘭_奶牛”,并描述自己的性格“粗獷、活潑、急躁”。
在校園里,新生吳昕怡沒有給老師、同學留下太多印象。幾位同學評價她:愛聽蘇打綠的歌,喜歡讀書,總和同學去圖書館。在一次義務獻血之后,吳昕怡發(fā)生了變化。去年11月底,學校組織大一新生義務獻血,吳昕怡沒有通過獻血屋的篩查。到醫(yī)院檢查,她被確診為大三陽,乙肝病毒攜帶者。
第一反應是害怕,她甚至以為“大三陽”是絕癥。“媽媽,會不會沒得治?”電話里,陳小玲聽出女兒的聲音在發(fā)抖。
讓陳小玲擔憂的是,女兒的室友也知道了檢查結果。她埋怨女兒不該告訴室友,“大家疏遠你怎么辦?”
陳小玲的擔心很快在女兒的回應中得到應驗,“室友不敢碰我的衣架,我的手機放在別人桌上,大家會把她們的東西趕快收走。”
高超是吳昕怡高中的同桌、最好的朋友。她鼓勵昕怡多和同學溝通,告訴大家乙肝病毒攜帶者沒那么可怕。
吳昕怡對高超說,她努力過,但有室友用短信回復她:“我們知道,但還是很害怕”。
同學張晴和吳昕怡住同一個樓層,她聽說,上學期,吳昕怡的一名室友總到別的宿舍住,還悄悄告訴別人她得了乙肝。
陳小玲建議女兒請假回家,調整一下身體和情緒。吳昕怡沒有參加期末考試,提前回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