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椹”同行,家鄉產業調研實踐團在校團委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夏津縣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調研活動,并結合專業知識為夏津縣鄉村振興建設建言獻策,通過實地走訪、專題宣講等方式助力黃河故道古桑文化影響力提升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宣傳工作。
經過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分工有序,幾乎走遍了古桑樹群周圍的旅游景點、鄉鎮村落和企業、合作社,實踐成果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全體成員更是在此次文化探尋之旅中,進一步感受到當地特色文化與生態開發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愈加深化了對于文化強國、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政策的認識與體會,幫助大家深入了解了社會、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才干,展示了山理學子良好的精神面貌與責任擔當。

圖為實踐隊員走進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腳踏實地覓真知為調研古桑生態文化和夏津縣鄉村振興發展現狀,實踐隊員分別對與古桑樹本身直接相關的桑產品產業和由古桑文化而興起的鄉村旅游產業進行了調研與走訪,足跡遍布當地的釀酒、制茶、果干、桑黃培育基地等桑產品公司、合作社,對桑產業的制作工藝、生產效率、生產模式和市場營銷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并圍繞古桑樹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困惑及民生訴求等,走遍了周邊鄉鎮村落,通過與各村村委會書記及村民詳細交談了解到,桑椹產品雖在前期出現積壓現象,但在政府的幫扶下順利出售,降低了疫情對桑椹產業的影響;不僅如此,省派夏津鄉村振興服務隊在夏津采取多種措施改變城鄉發展策略、激活鄉村發展動力,實現生態宜居的發展目標,做好村莊規劃,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實踐團通過人物訪談和問卷發放等形式幫助收集材料,歸納問題,探求出路,有序扎實的開展了實踐活動。

圖為夏津傳峰合作社負責人劉傳峰接受實踐團談話。
學用結合煉本領經調研,近幾年在桑文化和生態產業的發展帶動下,夏津縣已經逐步形成了以旅游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何將鄉村旅游業與夏津特色文化完美融合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
實踐團拜訪夏津縣蘇留莊鎮團委書記孟德新,共同探討夏津縣建設過程及疫情下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文化為魂,景區才有內涵。”孟德新說到,德百小鎮以國家4A級景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為輻射圈,以齊魯民俗休閑體驗為契入點,將傳統民俗民風與夏津本地文化有機融合。同時,美麗鄉村建設保留特色,整合鄉村旅游資源,依托當地文化特色打造鄉村民俗旅游品牌,促進鄉村旅游業提檔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過走訪了解到夏津縣目前已有個別村莊正在打造桑產業庭院經濟示范街,建設以古桑文化為魂,集展覽、創作、體驗、居住、餐飲、購物、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旅游項目,實現以庭院經濟帶動鄉村旅游,農民收入和集體收入同步增長,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特色的發展目標,讓人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人。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后屯村村支書田光波座談交流。
文化傳承盡所能為有效解決古桑文化影響力再提升的問題,實踐團隊充分發揮理論素養以及自媒體資源優勢,線下,通過組建當地宣講團隊對桑文化進行宣講,線上通過開展網絡直播、“兩微一端”等推廣方式擴大桑文化的知名度。除此以外,“桑間之約”實踐團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截至目前共在中青網、齊魯晚報、青春在線等多家校內外媒體網站發稿200余篇,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不負此行滿載歸本次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實踐成員進一步感受了黃河故道古桑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是一次深入了解社會的尋訪活動,期間大家相互協作、分工明確、團結有序、共渡難關。此次對夏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經濟發展及其發展衍生的生態問題的調研,旨在使同學們開闊眼界,為鄉村振興建設貢獻一份微薄力量。成員們也表示在今后的學習與實踐中定當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