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了解海洋漁業發展中污染處理與排放情況,2月6日與8日,團隊走訪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橫門島橫門社區,通過實地調研,與當地個體養殖戶面對面訪談,獲得一手資料。
2月6日下午,我到達調研地,來到李女士承包的魚塘,恰遇上工作人員正進行一年一度的過塘工作。據了解,李女士從事漁業養殖工作八年,魚蝦兼養,其中以南美白對蝦為主。李女士向我介紹到,出于對水質的負責及對自己出產魚蝦質量的高要求,在漁業局規定的抽檢以外,她還會定期對各塘水進行取樣并送往有關水產藥店進行檢測,并根據水產藥店的專業建議及時投放相關化學藥物或菌種來改善水質,使水質既適宜魚蝦生存與成長,同時,不會對水體環境造成污染。

2月8日上午,我再次來到調研地,到達劉先生與陳先生共同打理的魚塘,與他們的交談中,了解到他們從事水產養殖十余年,魚塘總面積共有百畝左右。
在被問及養殖各環節對水體產生的污染與應對措施時,他們回答到,魚蝦糞便、過多投放的飼料是導致塘水富營養化、污濁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情況,劉先生介紹,他們購買了水質快速分析盒,定期對塘水中氨氮、酸堿、亞硝酸鹽等相關指標進行測量,通過與標準色卡仔細比對后可得出結論并采取相應措施來改善水質。
此外,在談到個體養殖戶如何突破固有的資金與技術的局限,進一步提高產出率、改進凈水措施時,劉先生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手機,向我分享他關注的“水產家”公眾號。據他講述,他們經常瀏覽公眾號分享的水產養殖知識,并會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學習與應用,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與此同時,這也為我們團隊探索解決海水污染的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學習專業知識,借助互聯網的便利,向大眾介紹科學治理方案。
通過本次實地調研,我切實認識到,受限于資金、科研實力等現實條件,在實際處理養殖污水、調控水質的技術與設備上,個體養殖戶不可避免地與規模較大、系統組織的公司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在養殖戶們對水質管控與污水排放問題認真細致的處理與回答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即使不同養殖戶之間養殖規模、具體魚蝦種類的占比和對水質的檢測方式各異,但不容否認與磨滅的是他們為保護海洋環境而做出的切實行動。因此,國家與政府更應順應這一良好態勢,進一步予以正向引導與支持,力爭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控幫助個體養殖戶改善資金、科技等方面的窘境,使他們保護海洋、減少污染的舉措更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