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并不可怕!
在如今快時代的節奏中,追求效率,追求結果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卻常常會忽視“人”本身的情感體驗與需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焦慮,迷茫,甚至抑郁。不被理解,不被包容成為他們羞于啟齒的最大阻力。
“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軟弱無能的人。”這種看法多見于年紀比較大的人,對于他們這一輩人來說,很難理解一個人怎么會心理出問題,所以會把心理疾病看成是一個人“沒事找事”,“軟弱無能”。但事實上,大多數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說抑郁癥,狂躁癥等,都是與大腦結構的異變和激素分泌異常有關。不是個人能控制的。
抑郁焦慮的人眼中的世界也會與眾不同,也許同樣是看海,大家會覺得溫暖的陽光灑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星星點點美不勝收,可是他們會覺得海水冰冷可怖,孤獨難過淹沒內心;也許同樣看極光,大家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他們會覺得生命渺小脆弱,轉瞬即逝;可能同樣面對美食,大家會覺得是味蕾的盛宴,治愈滿足,他們會覺得味同嚼蠟。所以,愛他想要幫助他,我們不能把自己心中的美好的事物與他分享,而是站在他的角度,陪伴,擁抱,聽音樂,接觸自然...
心理疾病從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包容,如何真正將心理疾病去污名化?我想是當我們聽到“電休克療法”“電擊”“大腦植入電子裝置”“長效針劑”“復合藥劑”...感受到的不是恐怖,不是鄙夷,不是一無所知,而是知道這些只是正常的治療方法,我想他們不是口中的“患者”而只是還陷在“壞情緒”中的人。
下面的30句話,希望能讓大家對心理疾病及其診療特殊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1、心理疾病像感冒一樣常見,不必過分擔心但也需要重視!
2、心理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需要治療,不要期待「過些日子自己就好了」,事實上,它自愈的可能性很小。
3、如果你疑惑為何偏偏選中你,可以明確的是,心理疾病的發生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腦部病變、心理因素、環境壓力、應激事件等,并非單純性格問題。
4、壓力引起情緒波動很正常,但如果持續時間過久、程度過重、精神癥狀超乎常態、無法自我調控、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則不應等閑視之。
5、心理疾病的人都感到脆弱和害怕,更需要他人的接納和鼓勵。如雙相情感障礙(躁郁癥),以及輕性精神病,如焦慮癥等。不同的疾病,主要癥狀、嚴重程度、治療難易各有不同。
7、心理疾病不會驟然而來,大多有些先兆,如情緒低落、失眠、暴躁易怒、幻覺、等。如能及早察覺早期癥狀,恰當處理,可避免加重。
8、心理疾病有藥可醫,有方法可以干預,積極治療,規范服藥,并遠離致病源,大部分病情是可以控制的。
9、病向淺中醫,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對身體的傷害,改善治療效果。
10、心理疾病的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足夠的時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11、不要悲觀看待「長期服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期服藥控制,心理疾病并不是一個特例。
13、癥狀改善不等于病好了,接下來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之路還很長。
14、千萬不要擅自停藥或減量。如果病未痊愈,中途放棄,復發會更難治療。
15、抗心理疾病藥物的副作用大多是可控的。如果有不適,請及時向醫生反饋,找出妥善的改善方法。
16、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住院治療,給自己放個假,以便獲得更有效的醫療干預。
17、封閉式病房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傷害,保障治療效果。
18、心理治療并非閑聊。好的心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內心需求展開有目的地交流,幫助患者分析自身問題,重新認清自己,從而逐步改變自己,治療過程大概需要數月或更長。
19、電休克療法,并不恐怖,已應用于臨床90余年,幾經改良,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療心理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20、在大腦植入電子裝置可以治療嚴重抑郁癥;
21、復合制劑在保證療效的同時,還能減輕藥物副作用。
22、疾病每次復發,治療難度就上一個臺階,要盡可能遠離可以引起復發的「源頭」。
23、良好的睡眠、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樂觀的心態是治療的重要輔助。
24、疾病康復與家庭支持密不可分,對疾病多一分了解,對他們多一分體諒,可更好的陪伴他們順利走出這段人生困境。
25、他們的思維、情緒、語言、行為異常因疾病所致,并不受控制,與他們交流時做到不責備、不否認、不刺激、不強迫。
26、生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過度把焦點放在「病」上,而忘記他/她仍然是一個「人」,仍有想要完成的夢想,想要去的地方。
27、親人朋友們請不要因為忙于照顧他們,而忽略了自己。
28、康復之路就像嬰兒學走路,不會一蹴而就,一步一步站穩,只要不放棄,一定能抵達終點。
29、預防勝于治療。每個人都免不了會經歷情緒的跌宕起伏,當充滿負面情緒時,應尋找合理的渠道及時宣泄。
30、人生的諸多煩惱與執念有關,不要和他人比,不要鉆牛角尖去想自己不能控制的事,一切盡力就好。
愿在今后的人生中,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得肆意灑脫,活得像太陽,充滿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時間:2024-02-28 作者:馬嘉潞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