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老區精神革命老區是共和國的搖籃,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在戰火硝煙的戰爭年代,老區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始終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老區精神,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凝聚起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開辟了大小十幾個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并成功開創出一條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1927年9月,以毛澤東同志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領導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0月起義軍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8年2月,毛澤東同志率部打破江西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地區的進攻。至此,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立。到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即解放區已有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這在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基礎上,最終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寶貴的老區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區精神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是鼓舞和激勵我們風雨無阻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回望百年黨史,老區精神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燈塔,穿越歷史啟迪未來,燭照著我們黨的奮斗征程。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二、紅六軍團經歷了大小戰斗幾十次,部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由7000余人發展到1萬余人,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彰顯了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沂蒙老區支前民謠“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至今廣為傳唱,體現著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在陜甘寧邊區,共產黨人住在簡樸的窯洞里,睡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吃著粗糙的小米飯,穿著打補丁的舊衣服,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展現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實踐證明,老區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力量源泉。
物質載體——安岳縣革命烈士陵園2010年9月,安岳縣被認定為革命老區縣,雖然革命年代早已遠去,但這片熱土上的“老區精神”綿延百年依然光彩熠熠。安岳縣將烈士紀念設施作為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主陣地,充分利用清明節、烈士紀念日、抗戰勝利日、黨團日等,開展為烈士墓描碑文、向烈士敬獻花籃等緬懷紀念活動,弘揚老區精神。如今,安岳革命老區的紅色血脈正在一代代青年中賡續傳承,生生不息。青年們必將繼承先烈遺志,弘揚老區精神,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譜寫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嶄新篇章。

經典品讀——《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報告(202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內容簡介: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本報告分為總報告、專題報告和分報告三部分,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左右江革命老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川陜革命老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調研、質性研究、實證研究、統計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梳理了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革命老區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