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陜北說書,是第一批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特色曲藝,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內涵。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024年3月10日,“說書新坊”實踐調研隊前往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開啟了一場陜北說書探尋之旅。
對話百姓 傾聽心聲綏德,素有“秦漢名邦”“天下名州”的美譽,是陜北民間藝術薈萃之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更是陜北說書的發祥地之一。清晨8:00,調研隊前往綏德街道進行街頭采訪,調查陜北民眾對于“陜北說書”的認知度及對本土藝術形式的觀感與建議。
團隊首先采訪到一位當地早餐店老板,對于團隊成員關于對陜北說書了解多少的問題,老板回答自己不甚了解,但聽過幾回,認為說書表演頗有趣味。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攤黃兒”爺爺)
街訪工作隨著下一位受訪者“攤黃爺爺”的到來正式進入高潮。爺爺一邊制作陜北名小吃“攤黃兒”一邊與調研組交談,聊到說書,其喜愛之情溢于言表,“我很喜歡聽陜北說書,有時也會向外地朋友推薦”。爺爺表示自己經常去看說書表演,也會通過網絡視頻欣賞,還和團隊成員分享了一些趣聞。對于說書新坊以創新形式傳承發展陜北說書的事業,爺爺表示自己雖然更喜歡傳統說書,但如果這項工作能夠讓陜北說書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那將是十分有意義的。談話間,“攤黃兒“爺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也給予了我們許多鼓勵。
隨后,調研隊依次采訪了十余位當地居民,其中包括商鋪老板、中小學生等,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對陜北說書知之甚少,相較陜北說書,他們對民歌、秧歌等藝術形式更感興趣。但與此同時,大多受訪者也表明他們期待看到說書實現創新發展,愿意一賞說書新坊工作室即將推出的新時代說書產品。
傳承非遺 秉守初心中午13:00,走過雄偉的呂布雕像,跨越古樸的千獅橋,調研隊來到陜北說書非遺傳承人喬仰文先生家中,展開了長達三小時的人物專訪。喬仰文先生,中國曲藝第十二屆牡丹獎大賽節目獎、陜西省第三屆牡丹獎大賽表演獎等多個榮譽獎項得主。曾為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等表演陜北說書。在2023年5月17日,他參加了中亞峰會的重要演出,在國宴上為習近平總書記與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帶來精彩絕倫的說書表演——《刮大風》和《祝壽》。團隊成員與喬先生就陜北說書發展存在的“流行文化侵占市場,藝術傳承后繼乏人,作品生產良莠不齊”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與喬仰文先生的合影)
采訪過后,成員們在喬先生帶領下參觀了綏德文化館,領略了包括秧歌、嗩吶、泥塑在內的一系列非遺藝術。其間,成員們有幸欣賞到喬先生在文化館內現場表演的節目《刮大風》,喬先生的傾情演繹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一致好評。
深入鄉村 體驗民俗
(圖為子洲裴家灣村)
下午18:30,團隊隨喬先生來到了他即將進行說書表演的村莊——子洲裴家灣。村民們熱情地招呼著來自他鄉的團隊成員,這讓大家深受感動。夜幕降臨,喬先生在進行祭祀儀式后,手執三弦琴,面向麥克風唱起悠長的說書。他的聲音如同穿越時空的回響,回蕩在整個村莊。至此,“說書新坊”實踐團隊的調研之旅正式告一段落。
非遺傳承需共同努力,多方協作必不可少。文化的傳承與守護不僅是前輩們的心血與使命,更應該是青年一輩的責任與擔當。“說書新坊”調研隊通過此次實地考察,深切感受到了陜北說書之美,在腳踏黃土的尋訪之路上汲取了來自鄉土的文化力量,同時,大家也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刻不容緩。在未來的道路上,團隊將繼續探索陜北說書在新時代的發展路徑,為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孫嘉翌 盧雅淼 李宇華
圖:孫嘉翌 王雨杰
審核:趙婉彤 李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