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重慶移通學院“沿路而行,情暖溪陽”鄉村振興促進團在下鄉的第三日來到了新陽村。村支書羅小平為志愿者們講解了辣椒集體經濟的整體情況,初步了解后,農戶們帶領志愿者進入了辣椒田,即是參觀,也是學習。
圖為村支書羅小平同實踐團成員介紹辣椒地
“只要是長條條、紅皮皮、綠桿桿的就是好辣椒!”沿溪鎮新陽村集體經濟示范片區的采摘農戶如此對實踐團的志愿者們說道。長條條是指二荊條的椒型美,紅皮皮則指辣椒顏色鮮紅、皮薄肉厚,而綠桿桿就要求辣椒足夠新鮮、沒有蟲眼。農戶口中簡單的幾個字就勾勒出了二荊條辣椒的曼妙身姿。那鮮紅的辣椒,不僅點亮了餐桌上的色彩,更點燃了村民們心中致富的希望之火。在這片250畝的辣椒海洋里,紅辣椒的熱烈、青辣椒的清新,醬色辣椒的沉穩,共同編織著鄉村的四季更迭與豐收序曲。
圖為實踐團參與辣椒采摘
七八月份,正是當地辣椒的成熟季,這片土地將連續兩個月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吸引一批批采購商前來收購,為村莊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這一切美好,得益于新陽村獨特的集體經濟模式。探尋為何村里會發展這樣的集體經濟,村支書解釋到,主要是為了應對勞動力外流與土地閑置的困境,加上集體經濟到達兩百畝以上后政府每畝給予350元的補助政策鼓勵,村支兩委帶領村民們將荒地集中起來變廢為寶,農戶們以分紅得利。
實踐團在采訪羅小平村支書時得知,這里的辣椒運往外省的價格是1.8元一斤,接到訂單后農戶們會趕早從地里采摘出來運到馬路上吹干水分再裝進50斤一袋的標準袋中。為了提高利潤空間,該地很少對外雇人采摘辣椒,主要是靠村民們空閑時趕來幫忙。在半個小時的采訪中,羅支書陸續接到了不少詢單電話,志愿者不時能聽見村支書對著電話那頭“豪橫”地說:“2.5一斤,要好多有好多!”這樣的話語不僅是對市場信心的堅定表達,更是對村民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饋,如此帶動群眾增產增收的“火紅產業”讓當地群眾更加積極的投入農活。
采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全體出動至辣椒田,投身農耕,學習選品技巧。前夜的雨水讓地里的泥土變得松軟濕滑,沿著蜿蜒小徑穿行其間,志愿者們不時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辣椒的生長情況。在兩小時的采摘勞作中,志愿者們將采摘的辣椒裝滿一簍簍籃子再一框框背到馬路邊裝袋。當地椒農還分享到,二荊條辣椒除了可直接做配料外,還可以加工成辣椒干、段、粉、醬,可以說家家都有豆瓣醬、泡海椒。在這片示范片區,志愿者不僅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更感受到了農民們對土地的熱愛與堅守。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椒農一起采摘
歸途路上,蟬鳴聲聲相隨,玉米地里的玉米棒子高高掛起,像一支支金色的箭矢,直指藍天,映襯著農戶們在自家門口悠然用餐的溫馨情景。在實踐團的鏡頭下,記錄了這片土地的繁榮景象,更捕捉到了村民們樸實溫馨的生活瞬間。
圖為農忙中的爺爺
名頭越大,產業才能越強。新陽村的故事體現了村民們不僅小康,還要致富的決心,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沿路而行,情暖溪陽”實踐團,也將繼續他們的旅程,將這份溫暖與希望傳遞給更多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