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遠暉 萬旺 )7月上旬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竹韻流金,非遺興村”促進團師生一行來到湖北省竹山縣調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女媧傳說”了解神話源頭和和發展現狀。
“女媧補天地,武陵桃花源”地處秦巴山脈腹地的“千年古縣”竹山毗鄰華中屋脊神農架,道教圣地武當山。歷經億萬年地殼運動,三千年上庸古國遺風。八百里堵河的濤濤洗禮,共同締造了這片鐘靈毓秀之地。
按照計劃,團隊一行首先前往竹山秦巴文化藝術中心了解和學習“女媧傳說”的相關資料,在前往秦巴文化藝術中心的路上,團隊成員就能發現許多帶有女媧傳說色彩的場景。“你看,那個大樓上有女媧雕塑”“那有女媧補天的壁畫”“哇,那個博物館前的女媧雕塑真大啊”未曾系統學習過女媧傳說的隊員們,已經對女媧傳說產生了好奇。
走過頗具古典特色的人行天橋,團隊一行來到秦巴文化藝術中心,一步走進藝術中心,三千年上庸古國歷史積淀迎面而來。博物館、非遺館、文化館,無不讓人心馳神往。在事先沒有老師講解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率先自主學習竹山縣非遺文化概況。
在自主學習后,經講解員老師講述秦巴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的組成和入館須知、展廳包括遠古尋蹤、上庸興衰、千年滄桑、革故鼎新四個部分。跟隨主講老師的步伐,團隊成員觸碰了以文物、圖片、還原場景為載體展現的竹山縣的歷史、文化脈絡。館藏的一件件珍品讓團隊成員發出一聲聲驚嘆,上庸滾龍讓人心潮澎湃、唱腔濃郁的堵河皮影令人如癡如醉、一段妙趣橫生的女媧傳說讓人心馳神往、來到秦巴文化中心,在件件文物里,感受到竹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經過短暫休整,下午兩點左右,隊長劉遠暉帶著幾位核心骨干乘車前往竹山縣寶豐鎮,尋找“女媧傳說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王義富。
下午三點左右隊員們來到位于寶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的王義富工作室,遺憾的是王老下午有宣講活動此時并不在工作室,隨即電話與王老約定好時間。
不久,一位身穿紅馬甲,精神抖擻的老爺爺打開工作室大門,隊員們與王老打過招呼之后,見王老仍在手機上處理工作,便在工作室內觀看王老的作品。
“女媧在哪里來補天,康熙字典記錄全,在鄖陽以西竹山縣,開始來煉石補天”樸實的文字卻見非凡的魅力,讓隊員們不禁哼唱起來,王老聽到隊員們小聲哼唱后也抬頭微笑給與鼓勵 。
看到這么多隊員對他的作品感興趣,王老很快完成了手頭上工作。“來我教你,鼓槌要用力敲”“你唱的很好,大點聲沒迭事”在王老的細心指導下,從未接觸過竹山花鼓船歌的隊員也能唱的字正腔圓,也讓從未拿起過鼓槌的隊員也能敲一段略有節奏的伴奏。在團隊成員的齊心協作下,一段頗有節奏的“非遺傳承教學生唱女媧歌謠”在工作室內緩緩成型。
“女媧山下行人少,澗谷云深一鳥鳴這兩句詩時古代詩人王象之說的,他口中的女媧山就是廣場左手那邊的女媧山,也就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談到女媧傳說,王老的話匣子打開了。為什么竹山可以拿出女媧傳說這個招牌?《康熙字典》上寫的很清楚“女媧煉石補天 在鄖陽竹山以西,相傳女媧補天處”“這相當于官方背書,所以竹山縣有這個底氣打出這張招牌”
在過去大家都把女媧傳說當個故事來聽,如今經濟發展了,竹山縣拿起女媧傳說這名片,興建了女媧山風景區,也把綠松石這張名片推向全世界,給本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從而帶動了經濟發展。現在以他為代表的竹山非遺傳承人把女媧傳說融入到花鼓船歌、皮影剪紙等民間藝術上,在滿足居民文化享受上,把女媧傳說推向更高的境地。
在最后,王老告訴團隊成員,他正在做的就是把這個東西傳承下去,他作為非遺傳承人已經奮斗四十余年了,在傳播女媧傳說這件事上已經有了感情,不忍心這個東西沒落。受到王老的鼓勵后,團隊成員繼續下沉竹山縣探究女媧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竹山鄉村振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