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崔卓文)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早晨,一支由青年學子組成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帶著對歷史的敬畏之心,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文化尋根之旅。目的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這里不僅是我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英勇事跡與崇高精神的地方。此行,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感受那段崢嶸歲月的厚重與悲壯。
雨花臺,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真正讓其名垂青史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革命斗爭。從1927年至1949年,這里見證了數以萬計的革命志士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壯麗篇章。他們面對敵人的屠刀,寧死不屈,用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力量,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英雄群像。然而,它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的角色。這里是無數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最后歸宿。據統計,有超過十萬人在此英勇就義,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共和國的基石,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歷史印記。
步入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烈士紀念碑,碑體巍峨壯觀,正面刻有毛澤東主席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九個大字,背面則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撰寫的碑文,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先烈的無限哀思與敬仰。隨后,一行人進入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豐富的史料和珍貴的文物,包括烈士遺物、照片、信件以及復原場景等。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封封手寫的信件、一件件簡陋的生活用品……每一件展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幅畫面、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先烈們為理想和信念奮斗不息的偉大精神。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仿佛穿越回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圖為實踐隊 南京雨花臺 崔卓文 供圖)
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被烈士們的事跡深深打動。那些年輕的生命,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毅然決然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繁榮。在和平年代成長的我們,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和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到國家的發展之中,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有人感嘆于烈士們在極端艱苦條件下仍能保持樂觀主義精神;有人為烈士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而淚目;還有人對烈士們在生死關頭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感到欽佩不已。這些故事如同一束束光芒,照亮了歷史的長河,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田。
在參觀之余,團隊還組織了交流分享會。成員們圍繞“烈士精神與當代青年使命”這一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們認為,烈士們的犧牲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是當代青年應當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在和平年代,雖然不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仍然需要將這種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實踐隊 南京雨花臺 崔卓文 供圖)
此次三下鄉實踐團隊的雨花臺烈士陵園之行,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讓青年學子們深刻意識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享受和平與發展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那些為今日幸福生活付出巨大代價的先烈們。正如一位團隊成員在日記中寫道:“站在雨花臺,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呼喚,那是一種責任的召喚,也是一種使命的傳承。”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雨花臺烈士陵園,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瞻仰的圣地。通過這次活動,實踐團隊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成長。學會了如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如何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雨花臺烈士陵園之旅,將成為人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記憶,激勵著團隊成員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不忘初心,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