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5年2月訊】(通訊員:楊若鈺)
2025 年寒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 “尋源華陰老腔,助力鄉村振興” 社會實踐隊滿懷熱忱,奔赴陜西省華陰市雙泉村。雙泉村作為華陰老腔的發源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 2019 年 6 月,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中國傳統村落,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華陰老腔的悠悠過往。
抵達雙泉村后,實踐隊首要任務便是走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香玲、張喜民兩位老師。在古樸的民居中,兩位老師熱情接待了隊員們。張香玲老師現場懷抱月琴,亮開嗓子,那高亢激昂又極具穿透力的唱腔瞬間在屋內回蕩,張喜民老師則手持板胡,默契配合,為隊員們帶來了一場原汁原味的華陰老腔表演。表演結束后,老師們娓娓道來華陰老腔的起源與發展。原來,華陰老腔起源于西漢時期的船工號子,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融合了當地的方言、民俗等元素,形成了如今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傳承過程中,老腔藝人憑借口傳心授,將這門藝術代代相傳。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華陰老腔也面臨著受眾減少、傳承人才短缺等困境。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華陰老腔在當地的傳承現狀和民眾認知情況,實踐隊開展了廣泛的問卷調查。隊員們穿梭在村落的大街小巷,深入村民家中,與村民們拉家常、聊老腔。在調查中發現,年長的村民對老腔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回憶起過去農閑時圍坐在一起聽老腔的場景,眼中滿是懷念;而年輕一代中,雖然部分人對老腔有所了解,但真正熱愛并愿意學習的并不多。此外,實踐隊還對村落中的老腔表演場地、傳習所等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設施條件和使用情況。
接下來,實踐隊將結合此次調研成果,從文化創新、人才培養、市場推廣等多個角度思考華陰老腔未來發展之路。他們計劃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合作,利用現代媒體平臺宣傳華陰老腔,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同時,嘗試將老腔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創作新的作品,拓展老腔的表現形式和受眾群體。相信在實踐隊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華陰老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尋源華陰老腔,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隊 責任編輯:楊若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