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社會實踐:以愛護佑留守兒童成長微光
中國青年網濟寧8月18日電(通訊員 張晶瑩)在城鄉發展的縫隙間,留守兒童的成長常伴孤獨。曲阜師范大學鋅夢未來社會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奔赴山東濟寧的鄉野,開啟一場以愛為名、守護童心的實踐之旅,用青春力量為留守兒童點亮成長征途。
前期籌備:從調研到規劃,筑牢愛之基石
實踐啟動前,隊員們化身“調研先鋒”,深入鄉鎮。走訪社區、學校,與基層工作者座談,梳理出當地留守兒童數量、家庭結構、心理需求等關鍵信息——許多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學業困惑、情感缺失成普遍問題。
為精準施助,團隊聯動教育、心理專業老師,打磨實踐方案:籌集文具、書籍、體育器材等物資,分類整理成“成長禮包”;設計“課業幫扶+心理陪伴+興趣拓展”多維課程,還搭建“云橋梁”,預演與孩子父母的線上溝通場景,只為讓每一份付出都貼合需求。
實地陪伴:課堂內外,織就溫暖網絡,知識課堂:趣味解鎖求知欲
清晨,實踐隊把臨時教室變成“知識樂園”。數學輔導不再是枯燥公式,隊員用生活案例拆解難題——“買文具怎么算折扣”“菜園分地的面積奧秘”,讓孩子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理解知識;語文閱讀課上,經典故事分享后,鼓勵孩子創作“給父母的一封信”,筆尖流淌思念,也鍛煉表達。
心靈對話:傾聽與治愈并行
午后的“悄悄話角”,是孩子袒露心聲的秘密基地。小孩子攥著隊員衣角,小聲說“想爸爸媽媽時會躲在被子里哭”。隊員蹲下身,用繪本《愛的距離》引導他理解“分離是為了更好相遇”,還約定每周視頻“匯報成長”。類似的陪伴持續發酵,越來越多孩子主動分享煩惱,臉上的陰霾漸次消散。
興趣拓展:點燃熱愛火種
手工課上,彩紙、黏土變身為“家鄉風景”“理想中的家”;音樂課里,《和你一樣》的旋律中,孩子用童聲詮釋“勇敢”;戶外實踐時,探索家鄉自然生態,認識植物、觀察昆蟲,把好奇心變成探索動力。這些課堂外的滋養,讓孩子發現:成長雖有遺憾,卻可擁抱廣闊天地。
延續溫暖:搭建長效幫扶網
實踐接近尾聲,團隊并未停下腳步。與社區共建“留守兒童關愛站”,留下常備物資與活動規劃手冊,方便后續志愿者接力;為每個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實踐期間的進步與需求,同步給家長和學校;還發起“云端家書計劃”,定期推送孩子動態,引導父母參與遠程陪伴——讓短期實踐成為長期關愛的起點。
當返程的車啟動,后視鏡里,孩子追著揮手的身影漸漸變小,但他們臉上的笑容、眼中重新點亮的光芒,成為隊員們最珍貴的收獲。這場鄉野間的溫暖奔赴,是曲園學子用行動書寫的“關愛答卷”,也傳遞著一個信念:留守兒童的成長之路,總有陌生人化作“臨時家人”,用愛照亮。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鋅夢未來社會實踐隊隊員合影。張晶瑩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