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教室里的紅色回響
我開始講述“常州三杰”的故事。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這三個名字在常州的歷史星空中格外明亮。當我講到瞿秋白翻譯《國際歌》時如何推敲“英特納雄耐爾”這個譯詞,臺下有學生不自覺地點頭,仿佛體會到了文字背后的重量。我看見靠墻的一個女生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著什么,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讓我想起當年自己聽這些故事時的模樣。
陽光透過窗戶,將教室分割成明暗相交的區塊。我在光與影之間踱步,講述張太雷領導廣州起義的英勇,惲代英在黃埔軍校培育革命火種的執著。這些故事我已爛熟于心,但在這個特殊的空間里重述,卻有了別樣的意味。我看見學生們眼神中的變化——從最初的好奇,到逐漸沉浸,再到某種共鳴的閃光。沒有喧嘩,沒有躁動,只有安靜的聆聽和偶爾的頷首。這種純粹的講述與傾聽,仿佛締造了一個獨立于喧囂時空的結界。
我特別講到瞿秋白臨終前的從容。在長汀公園涼亭下,他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然后安靜地坐下,說“此地甚好”。講述這一刻時,教室里靜得能聽見電風扇的轉動聲。那個瞬間,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知識點,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抉擇。歷史從來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無數個“此刻”的疊加。而我正站在這個“此刻”,將過去的“此刻”傳遞給未來的“此刻”。
下課鈴響時,我有片刻的恍惚。學生們合上筆記本,輕輕鼓掌。沒有夸張的熱情,但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某種觸動——那是一種靜水流深般的共鳴。我忽然明白,紅色文化的傳承未必需要轟轟烈烈的形式,它可以是這樣安靜的講述與傾聽,是在平凡教室里的心靈對話。
離開教室時,我回頭望了一眼。空蕩蕩的教室里,桌椅整齊排列,黑板上還留著我寫的“常州三杰”的名字。陽光斜照,粉筆字泛著微光。這一刻,我感受到了作為歷史師范生的使命——不是簡單地復述歷史,而是在年輕的心靈中播下種子,讓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發芽生長。
走在母校的林蔭道上,蟬鳴依舊熱烈。我想起惲代英曾說:“青年最要緊的精神,是要與命運奮斗。”今天的講述或許只是這些學生青春歲月中的一個小插曲,但若有一天他們在面對人生選擇時,能想起曾經聽過的三個常州青年的故事,能從中獲得一絲勇氣和力量,那么今天的這節課就擁有了超越課堂的意義。
歷史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流動的精神長河。而我,剛剛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接力,將這條長河中的一瓢水,傳遞給了后來者。這個夏日的教室里,紅色故事余音裊裊,化作窗外不絕的蟬鳴,久久回蕩在時光里。
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
發布時間:2025-09-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