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陶瓷非遺文化調研隊社會實踐
觸摸千年窯火,青年學子探尋陜西陶瓷非遺新生機
——西安理工大學陶瓷非遺文化調研實踐隊深入陜西開展陶瓷類非遺現狀調研
為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狀況,202X年6月20日至7月3日西安理工大學陶瓷非遺文化調研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奔赴陜西西安、銅川等地,開展了以“陜西地區陶瓷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現狀”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為期十四天的行程中,隊員們通過實地參觀、深度訪談與體驗學習,沉浸式感受了陜西陶瓷非遺的魅力,0并對其當代傳承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思考。
首站,隊員們來到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在這里建立了對陜西非遺資源,尤其是陶瓷類非遺(如耀州青瓷、唐三彩等)的宏觀認知框架,為后續調研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隨后,實踐隊轉入專題性學習階段,在大明宮陶瓷藝術博物館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度研學。通過對歷代陶瓷精品的近距離觀察和專家講解,隊員們系統學習了陶瓷工藝的發展流變與藝術特征,深刻體會到古代匠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高超技藝。
為探究非遺在現代都市中的生存狀態,實踐隊造訪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該館強調互動與活態傳承的模式,讓隊員們開始思考非遺如何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生活,如何更好地與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產生連接。
整個實踐活動的核心與高潮,是深入銅川市耀州窯當代傳承基地——厚德堂藝術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一線。隊員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現場的體驗者和提問者。他們穿梭于原料、成型、刻花、施釉、燒成的各個車間,親眼見證了一件陶瓷藝術品從泥坯到成器的完整誕生過程,并與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及年輕學徒進行了面對面訪談,聆聽了最真實的聲音。

通過這次“博物殿堂”與“煙火工坊”相結合的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也感觸良多。他們為穿越千年的陶瓷之美而震撼,為傳承人的堅守與熱愛而感動。
然而,輝煌之下亦有隱憂。在與厚德堂傳承人的交流中,隊員們敏銳地捕捉到了當前核心的挑戰——“人”的危機。技藝學習周期長、難度大、回報慢,導致年輕人不愿投身于此,傳承梯隊出現斷層風險。同時,產品創新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等問題,也制約著陜西陶瓷非遺的活化與發展。



面對挑戰,隊員們并未止步于憂慮,而是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嘗試提出青年人的解決方案。他們建議,可以通過“現代學徒制”校地合作、舉辦創新設計大賽、開發契合現代審美的日用文創產品等方式,吸引年輕人才;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講好非遺故事,拓展市場;推動“非遺+研學”、“非遺+旅游”的深度融合,讓陶瓷工坊成為體驗傳統文化的目的地。
實踐隊唐同學表示:“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非遺不是博物館玻璃柜里的冰冷標本,而是活著的、流淌著的故事和溫度。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成為傳統的守望者與創新的催化劑,用自己的方式讓千年窯火燃燒得更加旺盛。”
結語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趟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動的國情社情課。它展現了西理工學子關注社會、心系文化的責任擔當,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為陜西乃至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一份來自青年群體的鮮活視角與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