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白塔,竹編道明“竹編韻與天府味”團隊采訪竹編手藝人!
聽從黨的指揮,響應時代的號召,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大學生力量。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為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重要講話精神,機械工程學院“竹編韻與天府味”團隊在崇州市道明鎮進行繼前一天的社會實踐調研。
6月23日,團隊成員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原有方案進行討論和修改之后,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新一天的實踐活動——走近白塔,品味竹編。早上9點,實踐團前往白塔湖景區。道明白塔湖因隋朝白塔而得名,道明湖三面環山,湖旁山巔有一座白塔雄姿挺拔,如柱擎天,倒映湖中,把這里的湖光山色妝點得充滿詩情畫意。湖中或仙鶴點水低唱,野鴨拍岸驚飛,或上千只侯鳥浮于湖面,與游人弄浪戲水;湖東山巔之白塔禪院,古木參天,香火鼎盛;湖心島嶼有紀念清代愛國名將陜甘總督一等昭勇侯楊遇春的古堡、祠堂。懷揣著滿心期待的成員們進入山門,圍繞湖邊小道逐漸深入探訪,不久后便到達了白塔湖山山頂。以白塔禪院為中心,周圍的山川島嶼都仿佛熏染上了濃厚的佛門色彩。進入寺廟,成員們參觀了白塔寺的精美建筑,了解了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白塔腳下感受和學習佛教文化后,指導老師和團隊成員們幫助僧人采摘黃葛蘭,待采摘結束后,僧人贈予每位成員黃葛蘭,以表達美好的祝福。實踐團所有隊員同僧人相互表達謝意后,便離開前往下一活動目的地。在途中,恰逢女僧人并與其同行在幽靜的小徑里,團隊成員們熱心地為女僧人介紹團隊此行的目的。與僧人交談中,團隊對當地日常工作和歷史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僧人也表達了對團隊此行的熱烈歡迎,希望團隊此行能夠弘揚道明竹編藝術。伴隨一路暢談,一間充滿古樸韻味的書房呈現在眾人眼前,竹子編織而成的茶墊子、座椅和書架……使書房獨具特色,淡雅的環境,濃郁的書香,使人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成員們在此翻閱休息片刻后,帶著不舍與留戀離開了此地。
下午,實踐團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楊隆梅老師工作室參觀學習。走進工作室,竹編熊貓,竹編龍,竹編寺廟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竹編藝術品便牢牢吸引大家的眼球,這極大的表明了道明竹編有著屬于自己的魅力。楊隆梅老師出生于道明鎮傳統的竹編世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的新生代傳承人,楊隆梅老師懷揣著這樣一個愿望:創新傳承竹編技藝,打造非遺"百年老店"。楊老師熱心地帶著實踐團觀看了道明竹編的宣傳視頻,為成員們展示并講述了一些她的作品后,實踐團代表對楊老師進行了簡短的訪談。在與楊老師的交談中,我們了解竹編技藝牢牢扎根于道明人的血脈之中,竹編技藝在一代又一代道明人的用心傳承下如今已聞名中外。她指出要讓技術變成藝術,再讓藝術回歸生活。精湛的技術不可能每個人都擁有,而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映現著古老的歷史文脈,浸潤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弘揚著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道明竹編民間藝術,積極融入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道明鎮竹藝村始終堅持這個觀點,在弘揚鄉土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道明竹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文化的象征,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道明人心中,居民依竹而居,以竹為棲,竹編技藝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道明竹編不僅僅是道明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間記憶,還是一種精神文明,手工藝讓竹編有了溫度,道明竹編更是工業時代中一種不可替代的記憶。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竹編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欣賞,竹編技藝也迎來了新的生機。
這一天的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成員感悟頗深。隊員們深刻感受到,讓民間藝術回歸生活的懷抱,最終歸根于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也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的。青年在未來返鄉創業實踐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而為,最大限度保留其質樸風貌、原生文化、傳統習俗。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和運用藝術的思維與手段來激活元素、賦能鄉村,構筑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鏈接點位,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不息的內生動力。未來是青年人的,中國新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團定不負期望,堅持使命,努力進行后續工作。
時間:2022-06-25 作者:張奎 任雯茹 來源:張奎 任雯茹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