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黨的二十大以及紀念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一百零一周年,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赴舒城縣萬佛湖實踐小分隊響應學校暑期社會實踐的號召。小隊成員于2022年8月1日前往舒城縣萬佛湖開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2022年暑假,面對疫情防控新形勢、新環境、新要求以及隊員的實習要求,實踐小隊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推動線下線上融合聯動,安全有序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7月30日,小組隊長組織了線上交流會,并著手安排了小組具體事宜,小組成員對此進行認真的討論和詳細的調查。

由小組成員潘玉鎖帶領小組走進萬佛湖進行實地考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佛湖牌坊。

走進萬佛湖,這座大型的人工湖周圍群山環繞,波光瀲滟,水面開闊,一碧萬頃風景優美,生態環境極好,有極大的生態價值、旅游價值和水利價值。毛主席說過:“水利是農民的命脈。”有困難,咱就將他克服。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完全依靠中國農民伯伯們用肩挑手提的方式筑起了千米大壩,堪稱世界之“最”。不經讓人感嘆六十多年前的先輩們眼光和克服萬難、不畏艱險的崇高精神。

隨后實踐團隊進入,萬佛湖龍河口水庫紀念館在紀念館中了解河口抗洪救災的歷史。龍河口防洪工程史料館坐落于在物件堤壩正中間的壩中山腳下,是自然美景與自然風光緊密聯系的景觀園林性建筑工程。它的外立面是當下時興的人造假山制作工藝,目的在于具體表現一個地域的地質構造,史料館是仿全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榴輝巖地質構造進行設計裝飾的,即把山、室外空間設計、空間設計、園林景觀結合一起。

在1958年,黨中央為解決杭埠河的水患問題和無電可用的難題,調集了十萬人參與龍河口水庫的修建工程,耗時十一年,終于徹底解決了人民的吃水、用電和耕地灌溉問題。“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萬頃;興利除害,造福子孫億兆年。” 這是原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圣為龍河口水庫的題詞。

走在萬佛湖的岸堤上,腦海中閃過萬佛湖的今昔對比,不禁感慨沒有先輩們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就不會有這么偉大的水利工程。沒先輩們眼光和克服萬難、不畏艱險的崇高精神成就了龍河口精神。實踐隊員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以及在萬佛湖游玩的游客,了解到群眾對于萬佛湖文化了解程度不高。將萬佛湖宣傳出去是我們應該盡力去做的使命和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