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是解決 “一方水士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2016 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不斷創新工作方式,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全力推進工程建設,扎實做好搬遷安置和后續扶持各項工作,形成了以 “政策出臺--解讀培訓--觀摩交流--典型推介--監管巡杏--糾錯--宣傳引導”為主要特點的國家重大扶貧工程推進落實機制,使易地扶貧搬遷成為了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國家重大民生工程的典范。
(1)理論目的
易地扶貧搬遷相關的制度框架及政策體系,源自于我國特定國情下,政策制定者、理論研究者對減緩貧困所面臨的諸多深層次矛盾的治理思路。如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矛盾、生存環境改善與生態環保的矛盾、永續發展與資源貧乏的矛盾、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矛盾等等。調查分析云南、甘肅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效果并發現其存在問題,再對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提出我們對該問題的對策建議,為探討政策執行理論提供更多現實依據。
(2)現實目的
在“十四五”背景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破解貧困地區 “一方水士養不了一方人〞的重要戰略,我們將以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為背景: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切入點,通過發放問卷和訪談相結合在云南、甘肅的古浪縣、怒江州、靖遠縣展開抽樣調查,探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對策建議。旨在改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搬遷群眾思想觀念更,從而拓寬其增收渠道,提升其致富能力,使搬遷戶能夠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 實踐主題: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學習
- 實踐地點:云南省瀘水市火燒壩安置點(怒江州);甘肅省北灘鎮杜寨村(靖遠縣)、北灣鎮富坪村(靖遠縣)、古浪縣
- 實踐時間:2022年7月31 日至8月26日
- 實踐過程:
扶貧是實現全民建成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其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生活水平的政策,所以本次社會實踐我們主要就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走訪了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的云南省滬水市,甘肅省靖遠縣,甘肅省古浪縣。
在滬水市時,我們的小組成員秉著就近原則在遵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走訪了瀘水市火燒壩異地搬遷安置點錦繡社區。我們的小組成員采訪了安置點的第一書記,向她了解了社區的建設歷程。火燒壩安置點錦繡社區于2018年11月開工建設,2019年12月23日舉行入駐。搬遷的對象主要為稱桿鄉、古登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6類區域群眾。主要由白族、 獨龍族、漢族、傈僳族、納西族、普米族6個民族組成,其中傈僳族占總人數97%。
我們還走訪了部分搬遷入住的居民,通過本次走訪我們了解到,社區為增加社區居民就業技能,積極的開展技能培訓。技能培訓包含鋼筋工、廚師培訓、保潔員培訓等。同時,安置點設有2個扶貧車間(棒球加工車間、和蛋糕加工車間)和717人的社區公益性崗位,書記還鼓勵大家外出務工和自主創業,這些都為搬遷居民的就業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靖遠縣時,我們的小組成員走訪了靖遠縣的花兒新村富坪,花兒新村富坪是甘肅省“7.22”岷漳地震災區后重建的易地安置區。通過采訪當地村民,我們了解到黃瓜種植是富坪村村民脫貧致富的“金產業”,村里還注冊了“花兒新村”精品黃瓜品牌,將黃瓜遠銷外地并出口到中亞。當采訪到當地正在蔬菜大棚的居民楊某時,他介紹說:“自己家里有100米長的大棚, 今年的黃瓜價格一直比較好,種植黃瓜并且發展農業,家里脫貧,生活也蒸蒸日上了”。為了補強基礎設施短板,天津市和平區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建立集黃瓜倉儲、交易、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同時,在富坪村農貿市場還設立了黃瓜研究專家工作站,在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品質提升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
隨后我們走訪了北灘鎮杜寨村的光伏扶貧產業園。為保證搬遷居民“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靖遠縣實施了許多政策方法,光伏扶貧產業園就是一個例子。它形成的經濟效益以村集體為單位,88個貧困村每村3萬元,用于開展公益崗位扶貧、小型公益事業扶貧、獎勵補助扶貧,增加鄉村建設等(投資建設學校、投資鄉村建設)帶動87個貧困村6960戶貧困群眾、以每戶每年不低于1600元的標準,穩定增加收入。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古浪縣我們采取了線上采訪。我們小組成員通過提問的形式了解到了當地情況。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通過“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從多渠道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引導培養村民發展牛、羊養殖和溫室蔬菜種植等項目。在該政策實行的過程中改善了生態環境,基本解決了老百姓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當地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力引導和支持貧困群眾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種植,大多數易地搬遷群眾已經實現脫貧。
同時我們了解到政府設有相關的服務配套設施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比如綠洲人力資源市場,為移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對接就業,職業學校免費提供的培訓項目;萬畝大棚農業基地,五萬千瓦伏扶貧電站,扶貧車間,構杞基地,牛羊繁育基地等等。從2012年,政府開始持續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后安置了11個鄉鎮73個貧困村的1.53萬戶6.24萬群眾。2019年,古浪縣實現再減貧6052戶、2.0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7%,達到全縣整體脫貧摘帽標準。今年多個民生項目啟用,同時水廠的建成投運,將進一步保障黃花灘移民區和綠洲小城鎮產業發展項目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一) 磨練我們的意志,有利于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這次“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一方面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奉獻了我們的愛心;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們的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了獨立,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這次的“三下鄉”活動,我們能夠直接與當地的普通農民接觸和交流,通過實地走訪,有利于我們了解瀘水市、古浪縣、靖遠縣的鄉村發展狀況,有利于端正我們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幫助我們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培養我們大學生尊重勞動成果、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我們在參與“三下鄉”的過程中,由于疫情原因,并不是每個成員都到達調研目的地,但是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整個調研工作,這大大增強了我們的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提高我們大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 從農村生活去了解民情,增強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我們大學生長時間生活在局限的生活區里,就像一個象牙塔般把我們保護得嚴密,對外界的生活狀況不了解也不知情,難免會對民情認識不夠,對政策不了解。因此這次的“三下鄉”活動,就為我們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使我們對社會有了較深的了解。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去農村,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了解民情,去思考、理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培養大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引導我們大學生深入社會,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感受,使我們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認識了解社會,正確認識民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意識和觀念,培養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作為當代青年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牢固樹立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體會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與感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我的舞臺,也是一個讓大學生能夠投身社會、體驗生活、服務人民的好機會。
這次實踐,我們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讓我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此次實踐,我們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進步認識了社會,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掌握了更多為人處世的技巧。與此同時,我們深深的認識到,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存環境,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綜合素質,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搬遷群眾由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方式轉變為兼業乃至多業經營的現代發展方式。加快了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新農村建設步伐,提高了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為社區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社會保障日益增強,不僅將貧困群眾納入低保范疇,還鼓勵群眾積極參加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