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張家鋪學校義教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由青協實踐部負責人程思維帶隊,共6名志愿者參與,旨在幫助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志愿者的師范生技能。
六名志愿者被分為三組,分別向張家鋪學校五年級1至3班的學生授課。為了使張家鋪學校學生在此次義教活動中更好地收獲知識,三組志愿者在活動正式開展前進行了試講。試講結束后,志愿者聽取工作人員的建議,修改了課程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志愿者朱瀅和藺佳慧為五年級一班的學生帶來的是一節實驗課。朱瀅首先用一段視頻為學生展示大象牙膏實驗,有趣的實驗現象引起了學生對大象牙膏的興趣。接著,朱瀅向學生介紹大象牙膏實驗的原理與詳細步驟。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實驗的樂趣,朱瀅準備了生動有趣的實驗視頻并為學生播放。在講解“蛋殼水晶”等實驗的原理后,朱瀅還提醒學生進行實驗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
與此同時,志愿者瑪麗娜和常宗慧向五年級二班的同學介紹光的傳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光學現象。瑪麗娜通過對生活中各類光源的介紹引入相關光學知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瑪麗娜與常宗慧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展示光沿直線傳播的性質。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常宗慧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現象并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原理。她還用三棱鏡在教室墻壁上制造彩虹,五彩斑斕的彩虹光加深了學生對光的色散這一知識點的印象。
在五年級三班的教室中,志愿者陳菲菲與曹祎璇以一根筷子能否提起裝滿米的杯子這一“問題”引出教學內容。在解釋該問題后,陳菲菲開展了有關自然科學的知識問答,例如:蚯蚓的食物是什么、蜂王是雄性或雌性等。趣味問答使得學生在思考與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課程的最后,陳菲菲向學生推薦了《奇妙的植物》等自然科學書籍。教學結束后,陳菲菲表示:“此次義教是我第一次正式站上講臺。學生渴望知識的眼神使我感受到作為教師需要擔負的責任。在講課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本次活動令我受益匪淺。”
至此,本次張家鋪學校義教志愿服務活動順利結束。在教學過程中,志愿者踐行“教學相長”的理念,帶領張家鋪學校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此次義教活動為志愿者提供了教學實踐平臺,幫助志愿者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