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智慧城市,后有數字鄉村,將互聯網與社會生活深度融合,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數字鄉村,即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內容。6月25日,在第一天初步調研的基礎上,來自集美大學港口與海岸工程學院的“青山彤日,雨燕雙飛”實踐隊帶上精心設計的問卷與無人機再次來到廈門市集美區后溪鎮二農社區,預備就“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題與當地居民進行采訪溝通并利用無人機初步采集關于鄉村土地利用情況的基礎數據。
探訪坂頭水庫,深刻感受GIS技術的實際應用
“大家快來看,原來水庫管理已經很成熟地運用地理信息系統了!”初到地點,一位同學指著墻上的介紹向大家激動地吐露著自己的發現。這是一幅衛星遙感影像圖,圖上用不同的符號清晰明了地標示著不同級別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和取水口。在大壩上行走著,兩旁是連綿的青山綠水,頭頂是自由翱翔的飛鳥,水庫的生態環境讓團隊成員們不由得發出贊嘆。而生態環境的高效治理,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數據統計與決策分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成熟運用案例帶給隊員們的鼓舞,大家對接下來的問卷走訪調查充滿了信心,非常渴望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搭建數字鄉村平臺貢獻自己的力量。
“兵分兩路”,問卷調查與無人機數據采集并行
“同學們進來坐,不要客氣!”碗瑤社與苧溪社的隊長對來訪的隊員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如果能有一個大的網絡平臺幫助我們村民銷售水果,那就再好不過啦!就比如我們村里的龍眼干產業,就分布比較零散,缺乏一個統一的集約式管理……”在聽完隊員們闡述為二農社區建設數字平臺的愿景后,隊長們面露激動的神色,積極地向我們介紹目前村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與亟待改善的問題。二農社的果園種植是一大特色,但是銷售方式目前仍是自產自賣,并未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售賣。在自產自賣中,通過向前來旅游的游客們推銷水果是主要的售賣方式。此外,果園的種植與經營較為分散,未形成集中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商業模式,銷售者仍是個體農民,缺乏集約化的高效管理。如果能利用數字平臺對果園種植進行實時監測,并利用網絡工具提高當地特色水果的知名度,將大大提高二農社的水果成交量,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這個平臺可以涵蓋很多方面,不僅僅是果園種植……”隊員們就數字平臺的功能進一步向兩位隊長深入介紹。數字平臺以數字地圖為基礎,收集社區的道路信息與歷史景點信息,為旅游業的發展提出線路規劃與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建議;數字平臺是該社區的“個性化”定制平臺,記錄有每一戶家庭的成員身體健康信息,輔助線上就醫,等等。兩位隊長表示支持并愿意全力配合該平臺的建設,也指出可能面臨的問題,比如資金問題,讓農民投資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一番交談下來,隊員們明白建設數字化鄉村平臺需要從推廣宣傳做起,要將調查與普及有機結合,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我十分支持這個平臺的建設,如果能把我的洗鞋店放到上面去就更好了。”“我們的飯店就是靠外來游客支撐起來的,這個平臺如果能把旅游搞起來那我的飯店就紅紅火火了!”“哎,現在什么都可以在網上買到,我這小賣部的生意比較冷清,如果可以把東西掛到線上賣那就太好啦。”“每次辦業務都要跑線下,大熱天的很不方便也會跑空,如果能推廣線上的就好了,但是網絡應用比較繁瑣,上了年紀的村民可能學不會……”在接下來的走訪中,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們就數字平臺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遠景與問題,總體而言,大家對數字平臺的認可度很高,希望通過它讓生活更加便利。
在無人機組,隊員操控著大小兩臺無人機,讓其在社區的上空飛行,進行土地利用的基礎數據采集。農田、水渠、果園、水渠、住宅、農場、學校、運動場盡收眼底,清晰地展現在無人機的操縱版上。無人機操作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隊員們本學期的必修課,掌握基本的無人機飛行技術、利用無人機進行航拍與錄像是這門課要求的基本技能。將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在實際的鄉村服務中,是隊員們自信展示技能、提升專業本領的絕佳機會。規劃航線、電量監測、設備更換整理等等關于飛行的輔助工作,無人機組的隊員們分工明確,將飛行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為二農社區搭建數字化平臺,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完備的平臺離不開基礎數據的支撐,離不開廣大村民的支持,更離不開隊員們那顆“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堅毅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