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遷鑼鼓”位于山西省河津市的西南角,運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黃河回流的三角地帶的三遷村。“三遷”的來歷,顧名思義,就是曾經遷移了三次。據傳,村中的先祖們曾經住在黃河畔葫蘆灘遠亭里二甲,后來到了雍正年間,黃河泛濫,沖毀了村莊,村民被迫遷移到新集,乾隆年間,黃河又暴漲,水逼人退,先輩們無可奈何又只能向東遷移,最終選擇現在的地址定居下來,所以稱之為三遷村。此次河津實踐小隊經了解來到三遷村進行調研,尋找更多關于“三遷迎春”鑼鼓的文化。河津電臺也會一同小隊對此次的活動進行記錄。
團隊成員訪問三遷迎春鑼鼓隊隊長及成員圖
“迎春”鑼鼓隊隊長分享,最早愛好鑼鼓的村民在過春節的時間聚在一起表演鑼鼓,慶祝豐收,表達老百姓過年時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順順利利,合家安康。
“三遷迎春”鑼鼓隊為實踐小隊的到來表演曲目圖
“迎春”鑼鼓的獨特之處是它的樂器種類要更為豐富,一般在演奏時需要三四種樂器進行表演,而“迎春”鑼鼓則是需要七八種樂器,每一件樂器身形都較為小巧,因此演奏起來的節奏也較為歡樂。欣賞跨越了百年的聲音,感受歷史宏厚的韻律。在清朝之前“迎春”鑼鼓一直作為宮廷樂,主要通過口口相傳進行延續,沒有編輯曲譜。1997年香港回歸時,“迎春”鑼鼓曾慶祝表演,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贊賞,此后表演曲目進行紙質性的記錄,有了實質性的曲譜。2016年全國社火表演拉開序幕,“迎春”鑼鼓在此次活動中出色的表演讓人們記憶深刻,成為了河津的一張名片,廣為流傳。
“迎春”鑼鼓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還帶動了村民的經濟發展。隊長為團隊成員講述了這段路的歷程,隊長的父親創建了這只鑼鼓隊,當時想著是否可以為村民增加一些經濟來源,懷著試一試的心態,“迎春”鑼鼓的表演從原先的義演發展到收費活動,此次的演變一下使鑼鼓隊無人問津,鑼鼓隊立即改變策略,先主動免費表演之后等名氣漸漸得到提升后,家家戶戶看到了鑼鼓隊的表演后開始愿意請鑼鼓隊為一些活動進行演出,現在“迎春”鑼鼓隊已經成為了三遷村的一款品牌,據統計每年演出次數高達兩百多次。自此成為了鑼鼓隊的重要經濟來源。
實踐小隊與“迎春”鑼鼓隊成員進行合影留戀圖
“迎春”鑼鼓隊的成員也同樣面臨隊員老齡化,年輕人對鑼鼓沒有興趣,愿意學習傳承鑼鼓的人少之又少,這使“迎春”鑼鼓面臨很大的困難,但“迎春”鑼鼓也在積極改變現狀,流傳這樣一支含有歷史文化的鑼鼓隊。
此次調研任務圓滿結束,活動實踐團隊成員收獲了關于”三遷迎春”鑼鼓隊的由來以及未來發展,也感受到了老一輩藝術家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