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
24節氣是中國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的特定節令,它是中國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一年中的24個時間點,每15°為一個節氣。24節氣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間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24節氣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認識密切相關。最早的24節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到了西漢時期,才正式確定了24節氣的名稱和順序。24節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指導了農事和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24節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貢獻,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祖先、親情、友情的敬畏、感恩、祈福和祝愿,蘊含了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24節氣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4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記憶,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是中國人的民俗寶庫,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讓我們一起了解和傳承24節氣的文化內涵,感受和珍惜24節氣的歷史積淀,繼承和發揚24節氣的民俗智慧,共同保護和弘揚24節氣的文化遺產。
時間:2023-12-29 作者:周佳檸 來源:實地調研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