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文化昌盛,延傳承火炬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子三下鄉
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與金融 江雨軒
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厚植家國情懷,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切實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開展調查研究的動力,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7月6日—7月8日,僑興經濟與管理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15名師生組成的“青春力行”社會實踐隊奔赴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開展以“紅色尋蹤心向黨,青春助力振興夢”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我充分感受到了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將中華優秀文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實踐之名讓文化“活”起來,
以“中華文化”為著力點,實現兩個“傳承”。一是傳統歷史文化傳承,通過學習根雕藝術的知識、體驗國家級非遺四平戲以及當地特色的黃酒文化、參觀了屏南縣柏源村糧食安全館和雕版文化館,加深了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以“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為基礎,保護傳統歷史文化。
二是實現紅色經典文化傳承,以“聽黨話 感恩黨 跟黨走”為指導,開展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宣傳紅色文化、創作文創產品等多種活動,共學黨史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
一根木頭,雕刻出千姿百態的作品;一把鋼刀,雕出了千變萬化的人生,根雕藝人,手執雕刻,心懷藝術,用心傳承中華文化。
在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的長青根藝文化博物館中,非遺傳承人張長青老師帶領我們分別參觀了館內“天趣福根”“獻瑞百獸”“朽木成仙”“呈祥花鳥”“靈光生肖”“創意名巧”六大展區300多件展品,近距離感受根雕藝術的獨特魅力并親身體驗到了藝術創作的樂趣。
實踐過程中,我們有幸聆聽張長青老師講述創作背后的故事,他耐心細致地向我們展示根雕的制作過程,從選材、設計到雕刻、打磨,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在采訪和“參與式”跟學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發揚了工匠精神,根雕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手工藝,更是當地文化和故事的載體,是傳承和弘揚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長長的連廊、層層疊疊的房屋,屏南縣的龍潭村與四坪村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屏南紅粬黃酒釀造技藝傳承人陳孝總先生與四平戲團長陳官購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分別參觀了龍潭酒博物館與四平戲博物館,深刻感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臺戲(四平戲)、一壇酒(龍潭酒)”的獨特魅力,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價紹下,村里還設有公益藝術教學中心、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等一批休閑公共設施,搭建古村的文化平臺。當地黃酒文化和四平戲文化,不僅是當地人民的驕傲,也是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文化形式,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鄉村文化的振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是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靈魂所在,它能夠凝聚人心、激發創造力,為鄉村的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古法流傳千年匠,手中酒藝話鄉情。”我們學習到了黃酒釀造過程遵循古法,包括浸米、蒸煮、冷卻等多個步驟,這些步驟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還需要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傳承。四平戲老師熱情地教授我們學習四平戲的基本招式。女生們模仿著老師婉轉水袖間的瓏玲繡線,優雅動人的嫵媚身姿,捏著蘭花指踩著小碎步,在看客逐漸瞇起的雙眸里如同翩然歸去的彩蝶。男生們則舞動手中的紅纓長槍,刺、頂、射、擊、舞、轉,揮手抬腿之間,鋒芒畢露。
我們探訪參觀了屏南縣長橋鎮柏源村糧食安全館和雕版文化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糧食于今天仍是不可磨滅的話題,走進彌漫煙火氣的紅磚厝、粟桶、扁擔等傳統農具,在長橋鎮鎮長的講解下,我們了解到了糧食、糧票等的發展歷程。通過共同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實踐隊員們親身體驗到雕版創作的樂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到這一傳統藝術形式。
重溫黨的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初心使命力量。我們來到了屏南仙山牧場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足跡、瞻仰小山坡上的閩東北特委、軍分區駐地紀念碑、重溫學習中心組讀書班的舊址。
在仙山學習館的篤行廳,跟隨講解員的解說實踐隊領略了歷屆領導人的讀書學習風范,深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形成過程,進一步加深對建設學習型政黨的思想認同;在啟新廳中同學們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自梁家河起至今的讀書故事,了解了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組織開辦寧德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的歷程;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學習創新等;在篤行廳中,實踐隊成員以“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開設思政小課堂,引導大家領悟習總書記提出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并在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在讀書班舊址進行宣講,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我們作為時代新人應練就過硬本領,勇擔時代責任,真正成為黨的好幫手和后備力量。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陳祥榕,一位來自中國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年輕烈士,以他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清澈的愛贏得了人們深切的哀悼和尊敬。在下山口村的陳祥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刎撠熑岁懙郎鷱“人杰地靈,英雄輩出”“尊老愛幼,傳承美德”“勇毅從軍,報效祖國”“寧灑熱血,不失寸土”四個方面圍繞陳祥榕烈士的生平事跡開展了一堂“場館里的思政課”。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要將紅色革命文化內涵發揚光大,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弘揚和發展紅色革命文化,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工作。
行源于心,心源于志。沿著紅旗指引的方向,我們走出校園、走向鄉村,發揮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的錚錚誓言。我們通過參觀調研、問卷訪談、文創設計、藝術黨課等方式,深入鄉村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調研,與當地村民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知、需求以及期望。同時,對鄉村的文化資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包括歷史遺跡、傳統民俗、民間藝術等。我們走訪了村里的老人,聆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和傳說,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記錄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攥寫調研報告。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觀察實踐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從傳承文化基因到挖掘紅色故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走訪了多個歷史悠久的村落,參觀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當地的手工藝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我被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深深吸引,比如精美的根雕、悠久的黃酒文化、獨特的四平戲劇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和歷史記憶的傳遞。我們嘗試了文化體驗活動,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教授技藝,我們切實參與其中。我們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拍攝紀錄片來記錄和傳播這些文化遺產,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更加堅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無論是通過學習傳統技藝,還是通過傳播文化知識,我們都能為保護和傳承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行之愈篤,知之益明。”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切實體驗到根雕藝術的樂趣;重溫了總書記自梁家河起至今的讀書故事;感受到陳祥榕英勇無畏的精神和清澈的愛;學習了國家級非遺四平戲以及當地特色傳統黃酒文化……這次實踐讓我認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的重要性,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學習機會。我深刻體會到,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為優秀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