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用中醫”是指中醫膳食療法,是依據傳統中醫理論,結合食物和藥物的性味、歸經及人體體質特點,通過合理搭配飲食來調理身體、預防疾病或輔助治療的傳統養生方法,在現代社會對人們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了解膳用中醫文化,山東大學(威海)膳用中醫調研團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的宋素花主任進行了采訪。
宋主任告訴我們,膳用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以及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其核心理念是“藥食同源”,突出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特點。如春季,自然界萬物生機蓬勃,五臟應肝木,此時藥膳選擇宜養肝疏肝,宜食芽菜(豆芽)、綠葉蔬菜及應季椿芽、薺菜等,以有助于肝氣生發。
中醫膳食對個體差異非常尊重,這種“一人一方”的定制化思路,與當下精準醫療的趨勢不謀而合。因此,應有效推廣膳用中醫,使其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主任認為構建權威可信的傳播體系、指定行業標準,與中醫藥大學、中醫院合作發布臨床研究成果,用數據證明膳食療法的有效性(如調節亞健康、慢性病輔助治療)。邀請知名中醫專家擔任品牌代言人,通過短視頻或直播講解“藥食同源”的科學邏輯,消除消費者疑慮。
在當前我國大健康戰略背景下,膳用中醫的未來發展具有良好的態勢。未來可以利用大數據和AI賦能個性化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中的膳食療法應用,如通過AI算法分析用戶的生理指標,結合中醫體質分類判定表,判斷體質類型,精準構建個體化膳食方案等;智能藥膳廚房,物聯網與機器人實現藥膳標準化等等。
這場圍繞“膳用中醫”的訪談,讓團隊成員對傳統醫學的飲食智慧有了全新認知,深刻感受到古老養生文化在當代社會迸發的生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膳用中醫以其特有的溫和與智慧,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慢養生”的生活方式。膳用中醫不僅是調理身體的技術,更是一種理解生命、順應自然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