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振興的認識,調研特色產業對周邊經濟發展的影響,并了解大棚經濟對產業發展起到的帶動作用。7月9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在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實地調研大棚種植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對鄉村振興的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

圖為廣饒縣大王鎮“鄉村振興示范單位”指示牌。 王茹意 攝
農業大棚不僅注重提高蔬菜的產量,更是科學種植,提升蔬菜品質有效方法,近年來,廣饒縣大王鎮集中發展大棚種植技術,逐漸成為大棚蔬菜種植的典型單位。實踐團成員來到大王鎮附近鄉村,首先對大棚展開觀察和調研,據了解,當地大棚蔬菜種植主要為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品種,通過大棚管理、水肥一體化種出有蔬菜。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當地農戶詢問有關大棚種植的產量和銷路。 王茹意 攝
實踐團成員采訪當地大棚種植村民,并提出有關產量和銷路的疑問,他向我們解釋道:這個季節主要種植的還是西紅柿等,其他蔬菜大都已經銷售完畢,大棚進入維修期,西紅柿能每年收兩次,帶農戶來很大的經濟收益。對于銷路問題,大王鎮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等多元化發展途徑,大力發展大棚產業,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了讓種植戶更方便快捷地將西紅柿銷售出去,大王鎮積極幫助種植戶聯系批發商上門收購西紅柿,讓種植戶在自己家門口銷售,減少流通環節,提高農業效益。不僅如此,大王鎮建立蔬菜基地,聚集各地經銷商,為農戶銷售提供渠道的同時,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銷模式。

圖為當地農戶大棚內種植西紅柿的情況。王茹意 攝
隨后,在當地農戶口中實踐團了解到,當地大棚種植會在作物收獲后進行秸稈還田,或通過種植玉米,粉碎秸稈來維持土壤,在政府的帶動下,大多數農戶都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不僅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進一步創收,也彌補了大棚在修養期的空白。眾多農戶采用這種方法實現了蔬菜的產量增加,發展起綠色循環農業。之后實踐團成員在當地農戶的帶領下近距離觀察大棚,了解大棚種植方法,并調研西紅柿的生長環境。
廣饒縣大王鎮通過大力發展大棚經濟,達成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合村情、順民心、增民益的發展新路,建立智能化溫室大棚,延長產業鏈,發展旅游振興、科技振興,農民對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實踐團通過對廣饒縣大王鎮大棚種植的調研,進一步加深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并了解了大棚種植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圖為實踐團在大王鎮大張淡村的合影留念。王茹意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