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我國大規模的三線建設早已過去,其對城市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至今仍存在重大影響。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三線啟迪隊調研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于2022年5月9日在當年二汽發展之地——十堰,展開了關于對當年十堰三線建設中的張灣區周邊的老舊工廠區域,十堰市東風軸瓦廠,熱處理車間,放馬坪等地的三線遺跡調研活動。
三線建設是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在湖北省境內,十堰市是當年三線建設的重要地點之一,其遺留的三線建設廠房、機器設備等也較為豐富。
團隊實地調研三線老廠房時,對于廠房的墻體進行了近距離的觀察。僅存的老廠房中大部分墻體為“干打壘”,墻體結構穩定性至今仍保持較好,但墻體外部受損嚴重,紅色的磚墻裸露在外,片片玻璃破碎,缺乏必要的廠房保護措施,滿是坑洞的墻體上還保留著依稀可見的三線建設標語口號。大部分老廠房所處地區偏僻,地區發展較城市其他地區更為緩慢,居住人口較少,老齡化情況嚴重,周圍建筑偏少且多為早期建筑樣式,基礎設施不完善,但對于生態環境,利用空間等方面有較好資源。
團隊還實地調研了東風軸瓦廠和其附近的家屬樓。如今的十堰市東風軸瓦廠是經過后期翻新改造的,但通過對廠房的建筑風格以及電線的排布等其他方面的觀察,總結發現了當年三線建設存在著物資缺乏,大批人員安置,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問題。沿著東風軸瓦廠和其家屬樓向前走便是放馬坪了,放馬坪名稱的由來為闖王牧馬的浪漫故事,十堰市由農村變為城市的整個過程中,當地的精神和物質文化面貌也在逐步改變著。在張灣區花果街辦的立體墻繪中,八十年代一家當地老百姓的家中,厚重的老石磨和電風扇一起轉動,燒柴的灶臺上擺放著暖水瓶,有各式各樣的農耕器具,也有著自行車,收音機,留聲機,黑白電視機等時新物品。立體墻繪中有一輛軍綠色的東風汽車,汽車旁的標牌中這樣介紹道“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東風車以其良好的性能表現,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從而被人們稱為“英雄戰車”。本圖呈現的就是東風車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一個典型場景。”
三線建設時期從全國其他地區遷移至此的建設者們對十堰市的三線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著一定的推動和領導作用。據了解,在當時三線建設者們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的號召下,多半帶著自己的親人家屬遷移至十堰的坐坐大山之中生產生活,對當年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建設前線支援三線的建設者們來說,三線建設的廠房就是那些聽從國家號召來到深山中進行三線建設人的第二故鄉。當年的建設者和設計者中,不少如饒斌,孟少農這樣的稀缺技術人才在面對國家號召,三線建設的急迫需求時都選擇了深入大山,而也正是這樣的人才貢獻,對當年的三線建設乃至如今城市的發展等眾多方面都起到了深刻而久遠的重大作用。
二汽作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是中國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以舉國之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成功實踐。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歷史的路,回眸二汽建設歷史,其背后折射出的精神品格引人深思。這無疑體現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三線建設者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甘于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英雄情懷。
在經過了三線建設后的十堰市經濟發展速度提升明顯,城市化進程加快,教育、交通、醫療等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三線建設歷史彌久歷新,因國際環境緊張而形成,最后以國際環境緩解而結,一批批青年學者,科研人員,工廠工人,隨行家屬紛至沓來,聽從國家號召扎根于深山之中,背井離鄉,隱姓埋名,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而奮斗終生。上世紀我國大規模的三線建設早已過去,但其留下的巨大精神寶庫值得每一位青年學子為之學習感悟。正是老一輩三線建設工程者們的艱辛付出,使得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平凡中堅守,在平凡中創造輝煌,相信歷史由人民創造,時代也必將因奮斗而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