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學子三下鄉:尋翰墨之跡,訪傳承之華
為弘揚、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調研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推動家鄉文化資源進一步走出去,2022年7月下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石以師古實踐隊隊員張琳苑、秦嘉新循著毛筆的足跡前往山東省萊州市朱橋鎮保旺秦家村參觀。
初識萊州毛筆
厚德萊州,久沐文教。迎著初升的朝陽,石以師古實踐隊來到了萊州市狀元筆制筆有限公司。推開方正古樸的大門,明亮的展廳映入眼簾,根根毛筆整齊擺放。通過與館內負責人交流,實踐隊員了解到:“萊州毛筆在清康熙年間開始作為萊州府四大貢品之一走進皇室宮廷,為清朝歷代皇帝御用和賞賜文臣所用。制筆技藝代代相傳,至今依舊保持著較高的水準。”與此同時,石以師古實踐隊員參觀了不同特點的筆墨,了解到不同筆墨材質、特點、用途的區別之處。為了深入體悟其中的奧妙,學習書法多年的實踐隊員張琳苑拿起了館內的毛筆落到紙上,親身感受到著名書法家啟功曾稱贊萊州毛筆“柔進得中,管輕適手”之韻味。
傳承制筆技藝
曲徑通幽處,經過一段曲曲折折的小路,石以師古實踐隊走到了照清筆莊并采訪其莊主王沼清老先生。照清筆莊,繼承傳統技藝,古今結合,逐年開發研制新品種。采訪伊始,王沼清先生回答了實踐隊員關于怎么走上制筆事業的問題,他說:“在和你們差不多的年紀,甚至比你們還小一些的時候,機緣巧合就進了這個行業。越做越敬畏,在老師傅的認真指導下我掌握了制筆工藝的全部流程,幾年以后就有了現在的‘照清筆莊’,一步一步努力擴大咱們傳統毛筆的影響力。”墻上的一張張證書正是王沼清工匠精神的體現,他用50年的時間專注于制作毛筆這門技藝,擇一事,行一生,專一業,不斷進行傳承與創新。
“萊州毛筆制作技藝精湛,主要包括擇料、水盆、干作、刻字、包裝五大流程,經過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隨著王沼清先生的分享,實踐隊員走進了毛筆制作車間。五位工作人員在各自的位置上專注于手上的工作,一道刷、一盞燈、一雙手,輕攏慢捻,一支精致的毛筆就從工作人員手中誕生。實踐隊員秦嘉新接過了阿姨手中的一支毛筆,拿起筆刷慢慢刷齊筆毛隨后將筆頭套在筆桿上,用細繩蘸取粘合劑一遍遍捋順筆尖。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耗時良久,幾經周轉一支毛筆才勉強誕生。毛筆之于書畫家就好像寶劍之于武士,傳統的毛筆生產工藝之精細和繁復也時常令人驚嘆。精益求精的制作,保障著毛筆制作技藝在新的時代行穩致遠。
在照清筆莊的展館中,西墻前陳列著王沼清先生的榮譽。一座標著“煙臺好禮·創意獎”的獎杯吸引了實踐隊員的注意,王沼清先生解釋道,“2018年我參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活動,把煙臺的形象創新刻到了毛筆竿上,讓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社會中來,努力實現傳承與創新。”隨后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作品。時至今日,王沼清先生仍每年舉行一場面向全市學生的書法大賽,在繼承前人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借助社會的力量在新時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尖、齊、圓、健,是筆的四德,寬、厚、剛、柔,是人的氣度。一支毛筆的制作工藝,包含著中國傳統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匠人行事不茍的精神品質。實踐隊員秦嘉新表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貼近我們的生活,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萊州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度挖掘的機會。”洗硯池邊樹,花開淡墨痕。這次參觀體驗提供給了實踐隊員一個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此后的日子,隊員們將繼續學習,深刻感悟,在新時代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獻一份力量。
時間:2022-08-14 作者:張琳苑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