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建團一百周年之際,為了緬懷先烈,深化百年黨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回顧當年紅色革命精神,滋養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022年7月13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走進三墩坎陵園、傾聽講解員的介紹,感受鐵道兵精神
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塊英雄事跡紀念墻,一方紅軍烈士紀念亭,一排排墓碑。陵園雖小,但精神氣依舊恢弘。看著墓碑上的名字,我不禁淚目,心中感慨萬分,紛雜的情感與思考沖擊我的腦海,這是一條條年輕又鮮活的生命。≈灰螯h和國家需要他們,便勇沖前線,為人民、為國家、為子孫后代無私奉獻。在戰場,他們是兵,拿起武器浴血奮戰;在后方,他們是工,拿起工具艱苦拼搏。他們就是塊“磚”,只要國家有需要,他們就往哪里搬。

圖為實踐隊員在烈士墓前鞠躬悼念。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連志杰 攝
我認為這種精神是值得大力弘揚的,時代已經不同,事件背景也發生改變,但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依然可以吸取鐵道兵精神中的營養來面對現今時代所帶來的重重困難。在因為一點挫折而意志消沉,因為一點成功就沾沾自喜時,我都未曾想到我的行為是多么幼稚可笑,沒有一個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該有的成熟。若不是因為參加了這次暑期社會實踐,追尋和學習了那么多革命先輩們的事跡與精神,我根本就很難發現我的思想與行為已經被這信息混雜的時代所沖擊,變得浮躁。因此我越來越覺得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不能只呆在溫室里學習書本上僵硬枯燥的知識,更應該走出去多看看,找找身邊的紅色文化來洗滌被塵世污染的靈魂,從其中提煉出自己所需要的精神補給來充盈自己;和先輩對話,繼承他們的意志為“中國大廈”添磚加瓦。
在對陵園管理員的采訪中,他對鐵道兵精神與中國百年黨史的發展有很多看法與思考,讓我受益良多,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再深入了解三墩坎鐵道兵的事跡后,我深感頓悟,中國百年黨史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三件事三句話;而鐵道兵精神是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誕生的一種可以代代流傳的精神。
私以為,鐵道兵精神最核心的就是一個“獻”字,同樣奉獻精神也是那個年代的社會基礎精神,現在的社會哪里還有那時的精神氛圍,那時每個崗位上的人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現在主導大多數人們做事的已經不再是當時那種全國上下齊心鞏固革命勝利果實,建設強盛祖國的思想,更多的是一個“利”字。利益不夠果斷放棄、跳槽的事比比皆是。

圖為鄧爺爺為實踐隊員分享鐵道兵資料。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連志杰 攝
快節奏的生活,處處首先以“利”字當頭的風氣讓我十分厭惡,我常感慨當年那種不求回報、甘于奉獻的精神去哪兒了?我曾經的理想是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竹林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曾疑問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后來我才發現那時社會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讓我厭惡,才讓我想脫離塵世;但當我看到抗擊新冠疫情與抗擊洪水中英勇沖前的人們,我才意識到社會沒有忘記革命先輩的精神品質,而是融入到每個國人的血液中,在面臨大災難時血脈中的民族之魂會再次激昂覺醒。如今我的理想變了,我想要宣傳紅色革命精神以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前輩們的偉績時時印刻在人們心間,雖然我的力量微弱,但我依然會竭盡我的全力。這也是我參加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初衷。
私以為,我們應該找準一條路,將這條路融入進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用力盯著這條路的前方,吸收無數前輩用血與肉總結出來的優良精神品質來充實這條路沿途的風景。在確保自己有著堅定步伐后,再去看看這條路上那些分支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