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雄壯的《鐵道兵志在四方》歌曲回蕩在湖北,陜西,重慶的大地上。正值建黨101周年,為了銘記這支為共和國做出了做出卓越貢獻卻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的部隊,也為了弘揚這支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的偉大精神,2022年6月25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從十堰啟程,尋找鐵兵足跡,傳承鐵兵精神。
鐵道兵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說法,在解放戰爭年代,鐵道兵不畏艱難,英勇奮戰,“大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鐵道兵不怕犧牲,頑強戰斗,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鐵道兵胸懷祖國志在四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祖國修建了52條鐵路約占全國新建鐵路的三分之一,被譽為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艱苦奮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鐵道兵精神,鼓舞著一代代鐵道兵官兵茁壯成長,也感染了他們的親人、家人和后代,更是一批批復原、轉業戰友在各自崗位上的力量源泉。
鐵道兵是兵也是工,為國戰斗時是兵,為國建設時是工,國家的需求與號召是他們在兵工之間的轉換的唯一原因。無條件服從國家安排,剛脫下軍裝就立馬換上工裝趕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前線。
圖為重慶籍鐵道老兵常聚為團隊成員講述修建襄渝鐵路時的故事。
“我當時還是個新兵,唉!做的事兒太少了。”常聚老先生參與修建的是毛壩關隧道,提到當初修建按襄渝鐵路,老先生詼諧地說:”可惜我還是個新兵,沒做多少事,襄渝鐵路就修完了,我還沒吃多少苦呢!“這種以吃苦為樂的精神打動了團隊的每一個人,想想在學校里過著的慵懶生活,我開始感到慚愧,現在的青年缺少的不正是這種精神嗎?
圖為曾經的鐵道兵干部,中鐵十一局五公司前董事長黃月道接受團隊的采訪。
黃月道老先生已經年過八旬,滿頭銀發,但依然腰桿筆直,大步流星,聲如洪鐘。講起修建襄渝鐵路,老先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襄渝鐵路修建過程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苦,難,險,搶。
苦:主要是生活條件艱苦, 施工條件艱苦,施工環境艱苦。還記得當時,我剛進場的時候,從當地魚肚壩到毛壩,幾
十里山路,羊腸小道、山高谷深,我們硬是背著背包、扛著干糧、鐵錘、鋼釬、鐮刀和斧頭,跋山涉水,走了一整天才到
目的地,到的時候,已經伸手不見五指了。剛進場的時候,條件艱苦到不但飯吃不飽,連水都沒有,蔬菜、肉類更別提了,住的都是臨時用籬笆搭起的房子,冬天冷、夏天熱...。然而這些困難,在我們鐵道兵戰士眼里根本不算什么。我們因地制宜,靠雙手、雙腳建好了自己的房子,種菜、養豬、種糧食、揀干柴,搭建活動場所,靠著我們的肩挑背扛,用雙手解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難題。
難:由于襄渝中斷在大山深處,山高谷深,人煙稀少,無路無交通,山窮水惡,很多地方沒有公路,沒有電力,建橋
筑路所需的鋼材、水泥、枕木以及生活所需的糧食等物資根本無法用汽車運送,成千,上萬噸建材和物資,全靠戰士和民工們肩挑背扛。鋼釘、大錘、人力斗車是我們常用的設備,籮筐、抬扛是我們主要的工具。沒有施工機械,我們就用大錘、火把進洞,由于條件艱苦,戰士們一個人用雙手握兩根鋼釘供兩個戰士打,我們戰士的手經常被打爛,手. 上的老繭好厚;在隧道里,需要人工一點一點的敲、一點一點地挖,再用鐵鍬鏟、籮筐裝,將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可想而知,我們的戰士是何等艱辛。從某種意義上講,襄渝線是參戰軍民在懸崖峭壁之中用鋼釘大錘打出來的,用小車推出來的,用籮筐抬出來的。
險:襄渝線可以說是當時我國最復雜、最艱巨、最困難的鐵路之一。由于山高谷深,線、橋、隧道相連,有近300處
除了隧道就是橋,有近40個車站一頭在橋. 上,一頭在隧道里。線路經過的地方人煙稀少,交通閉塞,需要修建公路便道近3000多公里。沿線地質不良,巖層破碎程度高,有的地段山體移動,還有放射性物質,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水不斷出現等各種地質災害,特別是在陜西境內,鐵路基本.上是在大山腹中穿行,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下通道,空中走廊。我們施工的工點地處大山深處,山高谷深,經常有滾石、洪水、泥石流現象發生,走路要格外小心,一不注意就會掉進山溝。我們的汽車在公路.上跑的時候,經常會把石頭壓垮,路邊的石頭也會往下掉,非常危險,哪怕是山上有羊群走過都會把石頭踏下來,砸到我們下面的工人。
搶:由于襄渝線工期短、質量要求高。為了早日修好襄渝線,時間就是勝利。我們經常搶大戰,開展了大戰紅五月、向七一獻禮、迎接建軍節、歡度國慶節、做出成績過春節等活動,一年365天,我們做到了每天在施工。為了挖好一個深水坑基,戰士們三天三夜不下班,吃住全在工地上。為了搶時間、搶進度、搶工期、搶早日完成任務,戰士們有著強大的精神動力一只要國家需要,再苦再累都能挺住。終于,經過廣大參戰軍民近6年的艱苦奮斗,鐵道兵靠著自己的一雙鐵手,一副鋼盾,令高山低頭、令河水讓路,于1973年襄渝線鐵路接軌通車了。“黃老先生四個字概括了襄渝鐵路時的困難,黃老先生在講述時,一臉的自豪,以吃苦為傲,這同樣是現在青年所欠缺的。
圖為參加過越戰的鐵道兵周德榮向團隊展示他曾經的軍裝。
周德榮老先生參加過越戰,1979年越戰爆發,他主動請纓前往越南,在越南戰爭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的勝利,為保衛邊疆,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令我們動容的是,周德榮老先生在越南待了三年,家人卻一直不知情,只知道他在修鐵路,并不知道他在越南的戰場上。”告訴他們尤其是老娘,肯定是一百個不同意,而且就算去了她也得天天提心吊膽,這才是不孝!“周德榮老先生說,”我們雖然不抗槍,但有時候那子彈也是貼著頭皮飛,我們同時也得進行搶修作業。“周老先生說起這些眼里只有堅毅,沒有恐懼,看著面前這位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老兵如今過著安穩平靜的生活,他可以領取豐厚的退休工資,國家可以給他優厚的待遇,但他沒有向國家提任何的要求,在70平米的老房子里過著平凡的生活,如今的大學生被稱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沒有學而為人民,為國家,為民族的理念,周德榮老先生身上的四海為家,不為名利的奉獻精神是需要我們的弘揚與傳承!
在一天內,我們采訪了三位老鐵道兵,每一位老鐵道兵都是我們的榜樣,他們一代人吃了倆代人的苦,并不意味著這一代人可以不吃苦,相反更要從這些老鐵道兵身上汲取精神養料,在學習中在生活中以吃苦為樂,為傲,無私奉獻,不為名利不斷學習,開拓知識面,腳踏實地干實事,像鐵道兵一樣響應國家的需求與號召,為祖國的建設貢獻青春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