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生死里徘徊;他們,在戰火中重生;他們,在磨難中鑄就。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中華民族不屈的血性;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中華兒女堅挺的脊梁。念茲在茲,一枝一葉總關情。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老兵的位置很高、很特殊,在14億中國人民心中,也是如此。
6月27日,趁著“三下鄉”的契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實踐隊員來到十堰市鐵二處,懷揣著崇高的敬意前往三線建設老兵——汪長根家中,傾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步入汪爺爺家中,映入眼簾的就是門楣上那“光榮之家”的光榮牌,即使小小一塊,分量卻重于千鈞。進屋后環顧四周,我們無一不被滿墻懸掛的榮譽震撼到。緊接著,汪爺爺拿出了他視若生命的個人嘉獎令、立功證若干、襄渝鐵路建成40周年紀念章一枚,我們莊重地接過,肅然起敬。
通過交談,我們能夠看出汪爺爺等老一輩革命戰士為了革命勝利、為了希望曙光,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付出了身殘甚至是死亡的代價,他們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和人民。他們永遠是國家的驕傲,永遠值得中華兒女的無限敬仰。此外汪爺爺對當代青年也寄予著厚望,期盼青年學子銳意進取、奮發圖強,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在與老先生的交流中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所謂鐵道兵精神是追求信仰的遠見卓識,是永葆忠誠的矢志不渝,是敢打敢拼的自強不息,是忘我奉獻的無怨無悔,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見證了無數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偉大犧牲,承載著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熠熠生輝的紅色精神,可令青春點亮歲月,會讓生命綻放璀璨,能使人生創造奇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我們要重燃鐵道精神,裹續精神血脈,擔當時代使命,以斗志昂揚的姿態,以不懈奮斗的恒心,懷揣理想,奮勇前行,用熱血青春和澎湃激情唱響祖國偉業新征程上的嘹亮戰歌。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他們在那動蕩的年代里,處處有三難:處境難,吃飯難,行路難。他們是那樣艱苦,那么我們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卻常因一點挫折邊叫苦連天,這怎能與他們的艱苦相提并論?怎能擔當得起那幾個字?在那些槍林彈雨的日子里,一個生命都在身邊流逝,怕過嗎?想過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呢?但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人人自危又怎么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那些時候,或許老兵爺爺一直都是懷著視死如歸的態度,抱著保衛祖國的決心去與敵人對抗。他們也日行百里路,這種毅力與決心可貴,我想我們,也應有這樣的決心與堅持。在那個時代,人民備受壓迫,而共產黨員為了當時的人民,為了土地,為了祖國,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這樣的勇氣與無私哪一點不值得人們崇敬?哪一點不值得我們學習?退伍軍人退伍不退志,有著軍人本色。即使退伍,也造福人民,為祖國默默奉獻著。這樣的軍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那個時代,眾所周知,上了三線免不了傷亡,但每位戰士還是懷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不顧流血、不顧受傷、不顧生死。我認為即使如今國泰民安,但如果敵人仍然侵略國土,我們也絕不退縮畏懼,祖國的花朵依然可以像先輩那樣果斷地殺敵,保衛人民、保衛國土、保衛華夏!華夏兒女面對戰爭,絕不軟弱!因為我們的血液里也有先輩傳承的紅色基因。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現在應該好好讀書,蒸蒸日上,不虛度光陰,日后通過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為祖國盡心竭力!
透過這次社會實踐我真正明白社會生活與校園生活的差距。校園畢竟是太小了,我們在學校學的是理論知識,我們務必要將所學的東西應用到實際中才會發現它的價值。我們總以為在學校上課枯燥無味,總向往那些自語自在享受生活的人,總有著別人不知到的理想,總想著有一個輝煌的未來。但我此刻開始明白,所有的想象都是虛無縹緲的,只有自我親身實踐過,才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會正確地給自我定位,確立相對現實的目標。我們也應該秉承著先輩們的精神努力學習,他們的事跡也有力弘揚著可貴的軍人精神,我們會帶著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品質用功讀書。這次的“采訪老兵”的活動,我們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