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化紅色主題教育,培養愛國情懷,立志于尋找紅色印跡,傳承紅色文化,發揚紅色精神,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團隊——赤色鐵兵魂,以鐵道兵為主,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鐵兵精神。重走襄渝鐵路,沿途感悟鐵兵文化,傳承鐵兵精神。團隊于7月6日從湖北省十堰市出發前往四川省達州市,跟隨當年鐵兵足跡,尋找鐵兵記憶,宣傳鐵兵歷史,發揚鐵兵精神。
沐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唱響走向復興的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人知道,在神州大地、共和國的土地上,曾經有一支英雄的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她已經于一九八三年我國實行裁軍時,轉制兵改工,淡出了軍隊的行列。但是,這支部隊一代又一代用血汗和智慧鑄就的“逢山鑿路,遇水架 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的鐵道兵精神,卻仍然深深地銘刻在 我們心中,更值得我們去繼承、去發揚。
在7月6日,團隊集體前往十堰市鐵兵花園。在小區內,團隊向青年人群宣講鐵道兵歷史,向年邁的老人詢問老鐵道兵的線索。在偶然間,團隊找到王為德爺爺。王為德爺爺當年是辭職從兵,秉持著“一人參軍,全集光榮”的榮譽感和“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真實寫照,毅然決然地走進部隊。雖然生活艱苦,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王為德爺爺堅持著“當兵,就要當好兵,當先進兵。絕對不能當逃兵!”王為德爺爺耐心講述著當年鐵道兵之艱苦程度,“吃不飽,睡不好,走路都在打瞌睡。”甚至和王為德爺爺一個部隊的小兵,因為任務艱巨、工作忙碌,在推車時,小腳趾頭被路邊大石頭刮掉都不自知,晚上睡前洗腳才發現腳指頭沒了。這一件件事例印證著當年的艱辛,團隊成員緊皺眉頭、難以置信,可是當年的鐵道兵沒有放棄,迎難而上,不僅推動了三線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更重要的是保護了鐵路,保衛了國家!
王為德爺爺一直強調“鐵道兵精神,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我們現在還是需要這種精神,社會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正能量。”王為德爺爺也很高興當代大學生竟然還能記得曾經這支鐵道兵,還能在當今社會重拾鐵道兵精神!王為德爺爺熱情地為團隊介紹目前還有聯系的老鐵道兵,為團隊接下來的實踐活動提供了一些鐵道兵線索。最后,王為德爺爺以自身事例和對子女的教育來告訴團隊成員“是金子,不管在哪里都會發光!你們得靠個人奮斗!不可以搞歪門邪道,腳踏實地,只要自己有才,學好,一定會有前途。”不管是來自英雄老輩的教導,還是來自長輩的忠告,團隊成員都銘記在心。一個家族出英雄,代代出人才。一個國家出英雄,必將生生不息。
圖為團隊成員在王為德爺爺的小屋內進行采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亞琪 供圖
在7月11日,團隊根據十堰市革命烈士陵園給予的關于李安普烈士遺孀的信息,前往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涌興鎮木嶺村三組尋找李安普烈士遺孀——吳澤芬奶奶。團隊成員在幾番輾轉下才帶著一份微薄之禮抵達吳澤芬奶奶的住處,詳細解釋團隊此行目的后,吳澤芬奶奶同意接受采訪。吳澤芬奶奶講述著她和李安普烈士相識相知到結婚生子的生活故事,從歡笑到不舍,再到最后傷心落淚,一句句、一件件都是吳澤芬奶奶對李安普烈士的思念和不舍。李安普烈士與吳澤芬奶奶結婚不到一年,就加入鐵道兵,當兵不到一年就壯烈犧牲。李安普烈士是為了保護訓練途中失誤的年輕戰友,以一人之軀撲在手榴彈上,保全了他人性命,卻犧牲了自己。吳澤芬奶奶講述著李安普烈士犧牲的全過程,雙手顫抖地描述當時場景,嘴里一直喃喃地講著,眼淚早已重重砸在手指上,吳澤芬奶奶無助又心疼地說:“我聽他們說,他當時被炸得,那個腿......都模糊了......什么都看不清了......什么都沒了......”團隊成員不知所措地撫慰著吳澤芬奶奶,她哭著說:“要是知道他會犧牲,我肯定不會讓他去啊。”當年,李安普烈士犧牲時年僅27歲,只在短短的14天探親時見過自己幾歲的女兒。在李安普烈士犧牲后的第二個月,吳澤芬奶奶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此后,孩子們再也沒有見過父親,吳澤芬奶奶再也沒有等到丈夫得勝而歸。吳澤芬奶奶在采訪中,不斷望向李安普烈士生前唯一的一張相片,同樣也是最后的遺照。不過,吳澤芬奶奶還是很驕傲地告訴成員,她的小兒子長大后也去當兵了。現在,她的兒子還要求她的孫子也去當兵。果然,烈士家族的精神是綿延不斷的!
在整個采訪中,團隊成員的情緒跟著吳澤芬奶奶波動著,吳澤芬奶奶一個人支撐著整個家庭,贍養李安普烈士的父母,撫養他們的子女長大成人,這都是李安普烈士寫信告訴吳澤芬奶奶“在家不要懶,勤快一些,不要和父母頂撞。”吳澤芬奶奶都做到了。成員們可以感受到吳澤芬奶奶的不容易,可是只有吳澤芬奶奶才知道這幾十年是怎么度過的。
圖為采訪完畢后團隊成員同吳澤芬奶奶合影留念。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亞琪 供圖
團隊成員在結束采訪后,都一致認為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為了采訪而采訪,更應該從不同人生、不同身份全面解讀鐵道兵精神,努力將鐵道兵精神發揚光大,不能局限于團隊之中,更應面向社會,面向群眾。讓更多的人認識鐵道兵、讓更多的人了解鐵道兵歷史、讓更多的人接受并弘揚鐵道兵精神,這才是團隊的初心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