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之所以成為一種民族和國家的集體記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為民族的獨立解放、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獻了赤膽忠心,更重要的是,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培育和涵養了一種文化,錘煉和凝鑄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和文化,既有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底色,又有人民軍隊對黨絕對忠誠、對國家無限熱愛、對人民魚水情深的特質,更有在國家、社會、時代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所需要的正能量。因此,它的堅韌性、永續性、不朽性就成為一種必然。 恰逢“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之際,為了發揚紅色文化,感悟鐵道兵精神,同時宣傳鐵道兵的光榮事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社會實踐團隊分為了安康、重慶、十堰三個小隊來接力完成調研鐵道兵文化,宣傳鐵道兵事跡的任務。
鐵道兵精神的核心內涵是“艱苦奮斗、志在四方”,這與我們當前所倡導的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并無二致。
艱苦奮斗,一方面說鐵道兵的工作艱苦——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另一方面說鐵道兵的生活艱苦——風餐露宿。
沐雨櫛風,當年的鐵道兵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設中國的鐵路;因此,為了更深刻地體會到鐵道兵精神中“艱苦奮斗”的真諦,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團隊達州小隊在提前搜集尋找相關資料后,來到了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李安普烈士的家中,向李安普烈士的家屬詢問烈士的有關故事,感悟鐵道兵精神。
圖為“赤色鐵兵魂”團隊成員在詢問有關李安普烈士的事跡。
當小隊成員詢問李安普烈士的女兒李阿姨“您是如何理解這件事的呢?”李阿姨提到,當時家里人都很傷心,但因為知道父親是舍己為人而犧牲的,所以對于這件事情也很自豪。但李阿姨也提到父親的離世使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負,所以從小家人就很辛苦。小隊成員聽到這里都很心酸又感動。但當小隊成員詢問李阿姨是否支持父親的決定時,她仍表示很支持。她提到父親一直教導她要敢于拼搏,無私奉獻。這種品質一直影響著她。同時,在長大后,她也更能理解父親當時的想法,并為父親的行為感到很自豪。小隊成員表示:鐵兵精神傳承的真諦莫過于此。
圖為烈士家屬提供的李安普烈士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志在四方,指的是鐵道兵戰士心中有一個美好的愿景——“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要讓“錦繡河山織上鐵路網”。這個愿景是崇高的,是偉大的。
從歷史的大視野看,“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為主題的鐵道兵精神,是鐵道兵戰士用智慧和汗水寫就的歷史華章,包含了漫長的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中要傳承和光大的傳統作風。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脫下軍裝依然是個兵”,告別軍旗仍然是一支勁旅,薪火傳承,軍魂永鑄。所以,鐵道兵精神既是一種概念,一種內涵,一種財富,更是一種力量,一種追求,一種資源,是具有鐵道兵的傳統文化。成為鼓舞人、激勵人、鞭策人的力量源泉。因此,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團隊重慶小隊來到了重慶市檔案館和鐵道兵紀念館等地查找鐵道兵在各地的資料,同時探尋鐵兵“脫下軍裝”的生活。
圖為小隊成員在檔案館查詢鐵道兵在各地的相關資料。
除此之外,對于如今的人們,“鐵道兵”一詞已經是十分陌生了,可對于新中國的建設,這個兵種所貢獻的力量,卻從來不遜色于任何人。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由于剛剛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火,放眼望去,祖國大地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景象。這個時候,想要發展,就必須要首先改善國家的交通情況。于是,鐵路建設就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在之后的幾十年里,“鐵道兵”遍布著全國各地,在荒山野嶺之間到處穿梭,為國家的鐵路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鐵道兵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兵種。平均每修建一公里鐵路就要犧牲一名鐵道兵戰士……此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團隊十堰小隊為了更深層次地探尋鐵道兵精神,他們來到了鐵兵革命烈士陵園和勁旅博物館,以更好地探尋發揚鐵兵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在為革命烈士獻花。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赤色鐵兵魂“團隊于七月初分別到達安康、重慶、十堰三地調研鐵道兵文化、傳承鐵道兵精神、宣傳鐵道兵事跡,此次活動對大家意義重大,也使每個人都收獲頗豐。現如今,“鐵道兵”早已經成為了過往,但是,這些歷經磨難、飽經風霜的戰士們所做出的貢獻,卻仍舊深深地刻在祖國的山河之中。
歷史終將留下他們光輝的一面,所有的犧牲和奉獻,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會伴隨著永恒的精神和信念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