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是中華人民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也是現代與古人跨時代的“情感共鳴點”。為了感知祖輩們的智慧與思想,探尋其中的文化內涵,“民族印記”實踐隊于1月11日至13日,分成三個實踐小隊分別前往新疆喀什、黑龍江和西藏尋找非遺,感受其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核。
“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霜暴露改其形。”1月11日,“民族印記”實踐隊來到了新疆喀什老城區,學習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器制作技藝,零距離觀看了銅器制作的全過程,見證了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人間奇跡。寒冷的冬日與冶煉銅器的烈火碰撞出美妙無比的火花,實踐隊員木尼拉不禁感慨:“原來非遺就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我也真正明白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一件件精美的銅器,在他們成千上萬次的捶打下,在他們一絲不茍的鍛造下誕生。在充滿煙火氣的喀什,非遺文化牽系著人間溫暖,完美詮釋了人民創造文化,文化造就人民的真正含義。

實踐隊員觀賞銅器制作藝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眾所周知,元宵節賞燈是重要的年俗活動,花燈扎制便是其中一種帶有民俗性的特殊民間技藝。1月12日“民族印記“實踐隊來到牡丹江探尋花燈扎制技藝背后的文化底蘊。馬氏燈彩誕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寧古塔地區,將傳統民間工藝和寧古塔民間燈彩技藝相融合,傳承了千百年。根據講解員的介紹,寧古塔彩燈制作需經過多道工序,從設計、造型、紙扎、繪畫著色等每個環節都追求其特有審美和文化色彩,如燈里邊的竹皮子和鐵絲骨架必須經過精心設計,鐵絲架的布局也要科學合理,達到內外統一。實踐隊員李文菲對彩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利用網絡進行了知識的補充學習,了解到彩燈主要內容多是流傳民間的經典故事,如《西游記》《三國演義》及其他傳統戲曲人物,或是來自于民間傳統的吉祥圖案,如“百鳥朝鳳”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

實踐隊員觀賞馬氏燈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藏文化的活化石。” 1月13日“民族印記“實踐隊來到西藏,有幸采訪到陳列多吉老師。陳列多吉是一名可敬的藏戲老師,至今從事藏戲傳承實踐已24年。藏戲藝人無需幕布,不要燈光,只需一鼓、一鈸為其伴奏,帶上藏戲面具,便將生活點滴,厚重歷史,演繹成各種動人心魄的故事,傳頌千年之久,這就是藏戲的魅力。隊員扎桑曲宗說:“平常在傳統節日或者在電視上經常看到藏戲的視頻 ,但是并不了解其中的含義以及服飾的細節,直到今天聽了老師講述藏戲,我才真正明白了藏戲的博大精深。”在采訪中,傳承人中提到了“為什么要去傳承非物質文化?”“如何去傳承給下一代?”“藏戲他的前景和發展又如何?”等問題,通過與陳列多吉老師的交流,實踐隊員深刻明白非遺文化傳承的問題刻不容緩,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有著發揚非遺文化的光榮使命。

陳列多吉老師為實踐隊員講解藏戲服裝
經過三日關于各地非遺文化的實踐調研,“民族印記“實踐隊明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