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夏日助農赴田間,枝枝葉葉總關情
安徽學子三下鄉:夏日助農赴田間,枝枝葉葉總關情
古時圣賢曾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現代社會也大力提倡“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從這些話語中依稀可見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于強農助農事業的不懈支持。而作為這個國家積極分子的新一代大學生,我們也將沿著前輩的助農之路,點亮未來的強農之旅。
7月2日,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滿天星實踐隊赴銅陵志愿服務小分隊積極參加了由江廠村村委會發起的夏日助農活動。在盛夏陽光的伴隨下,實踐隊員們走上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土地,用行動踐行助農。
上午時間7點,助農活動正式開始。實踐隊員們在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有序進入田間,熱心的農民爺爺知曉我們的來意后主動承擔指引教導的任務。第一項活動是稻田拔草,隊員們紛紛擼起袖子,摩拳擦掌,農民爺爺在前為我們示范。一手虎口緊握雜草根部靠上的位置,一手順勢向上發力,雜草便脫泥而出。觀察仔細后,隊員們開始上手實操,從最初的生澀緩慢,到后來動作的漸入佳境,大片雜草逐漸退卻,稻田更加疏朗有致。
日頭漸盛,完成除草任務后進入下一個場地。辛勞之后便有收獲,之后的任務是采摘果實。在我們絞盡腦汁思考田野里有什么果實時,一片瓜田映入眼簾,沒錯,這個任務就是“瓜田里的采摘者”。農民爺爺捧起一個品相俱佳的瓜,一手食指輕扣瓜皮,以聲音的清脆度判斷瓜的成熟度。隊員們立即有樣學樣,就算不能準確采摘完全成熟的瓜,去當一個搬運瓜的工具人還是綽綽有余的。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不多時,田埂上便堆滿了飽滿汁多的甜瓜。盡管在烈日的灼燒下,隊員們體會了一把“背灼炎天光”的“熱情”,額上布滿密集的汗珠,我們的心里卻似吃了蜜般的喜悅與滿足。一旁的農民爺爺也不住夸口稱贊我們的勤勞能干。稍作休息后,隊員們又主動請纓幫助農民爺爺采摘玉米。玉米生長在一人高的莖稈上,一列列莖稈圍成一堵密不透風的墻,悶熱異常。隊員們互相加油鼓勁,隨著一聲聲果實脫離莖稈的脆響,裝玉米的籮筐漸漸被填滿。大半天的勞作后,隊員們的臂掌間留下了不少被枝葉劃破的傷口,但在這種充盈的收獲下也顯得無足輕重,相反,更像是我們辛勞的無上勛章。
正午時分,陽光達到最大高度,炎熱程度也直線上升。實踐隊員們搬出提前準備好的冰鎮鹽汽水,兩兩成行,送給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爺爺奶奶們,實踐隊員們與其合影留念。
藍天碧草,驕陽在望,此次的助農活動雖已接近尾聲,在另一種意義上卻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實踐無疑是人生的必修課,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說:“世間真正和煦的景色都熨帖著大地。”我們在飽讀圣賢書的同時,也應試著走出象牙塔,走出書齋,策馬山河,熨帖大地。在我們面前鋪開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縱觀千古,農耕文明在歷史長河里始終閃耀著璀璨綺麗的光芒;橫望八方,布衣白丁在九州大地上揮抹出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農民生于土,長于土,行于土,勞于土,以一枝一葉的執著,一飲一啄的感悟,一鍬一鏟的堅持,最終在華夏大地上耕耘出巍然挺秀的參天大樹。我輩青年后繼者,作為蓊郁大樹上的“枝枝葉葉”,也需傳承農耕精神,扎根鄉土,用泥土的芬芳滋養高尚的靈魂,承其風骨,揚其精神,助其強盛。
一場小小的助農活動讓我們受益匪淺,在不久的將來,這廣袤的土地上必將出現更多后來者的足跡,期待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也能成為指引后人的燈塔,讓助農強農之音深入人心。
(通訊員 章玉婷)
時間:2023-07-23 作者:章玉婷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