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為廣泛學習宣傳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探索校史館運營、維護、發展機制。追溯紅色記憶、挖掘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講好歷史故事,發揚紅色精神。中國石油大學校史館紅韻筑夢實踐隊于8月23日赴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開展交流學習活動。
探尋神秘文物 追尋歷史足跡
東營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記錄著這片土地的發展。東營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帶領實踐隊員首先參觀原始文明發展歷程及展廳所展出的部分文物,如陶藝品、石器、遺跡發掘現場、青銅器、雕塑等。它們不僅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智慧和技藝,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接著講解員對博物館日常工作做簡單介紹,包括遺跡發掘、文物鑒定、文物修復、文物展出等諸多環節。實踐隊員不禁感嘆于東營歷史博物館所呈現的厚重歷史和豐富文化。這座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展示文物的場所,更是一座傳承歷史、弘揚文化的寶庫。
“講解員的工作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他們的知識儲備需要很充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講解時不能只限于講解詞,要學會旁征博引,才能為游客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隊員陳昊輝在聽后感慨。

圖為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在講解 任鑫 攝
回溯宣言之路 煥發黨史新采
接下來實踐隊前往本次實踐的重點,珍藏著首版《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革命專題展。“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中變自由花。”廣饒縣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隊員跟隨講解員參觀廣饒革命專題館。其中,展出的《共產黨宣言》與隊員們可謂親切,它是我國最早的中文全譯本,被譽為革命的“紅寶書”。1986年,華東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的余世誠教授到廣饒考察,這本《共產黨宣言》(封面標題誤排版)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向中共中央編譯作了報告,隨后,經過調查研究,此書即中國最早的中譯本《共產黨宣言》。
“參觀者是講解員的‘導師’,參觀者知曉,但講解員不清楚的歷史知識要記錄去查詢”,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如是講到。實踐隊隊員也深有感觸,“我平常在校史館當學生講解員時,遇到的校友學識淵博,他們知道的往往比我多,講解員和參觀者往往是雙向交流,互相學習的。”

圖為實踐隊隊員觀看《共產黨宣言》 任鑫 攝
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員對講解技巧、如何做到精準講解、如何更好地講好歷史故事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歷史應被后人銘記,講解員是歷史故事傳遞的重要紐帶,要讓參觀者有更好的參觀體驗,應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以及知識儲備,成員們收獲知識的同時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主動分享自己在講解中學習到的知識,促進彼此能力提升。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東營歷史博物館講解員交流 任鑫 攝
尋求受眾建議 助力共建共享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們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15份、深入訪談13位參觀者,與參觀博物館的多位游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他們聆聽了游客對于博物館展覽內容、服務質量以及參觀體驗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全面地了解到游客的需求和期待。
調研結果也表明了游客對于博物館的期待和建議。一些游客希望博物館能夠進一步增加互動性的展項,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參與其中;還有一些游客提出了對于展覽信息的更為詳細的需求,希望博物館能夠提供更多的文字資料或數字化導覽設備。用參觀者視角正視參觀需求,進而改進校史館在運行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尋求與博物館建設共建共享的創新型合作機制。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照 任鑫 攝
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使實踐隊員們親身感受到了東營歷史博物館的魅力,也為博物館的改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營歷史博物館將以更加豐富、精彩的展覽和服務,繼續吸引著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為東營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中國石油大學校史館也會借鑒吸收此次社會實踐所收獲的經驗,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作者: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