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鞏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果,激發廣大青年學子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10月24日14:30,我校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體驗宣講會第三場(以下簡稱“宣講會”)于立功樓B604教室順利舉行(第一、二場宣講會分別于10月10日、10月17日14:30開展)。我校2023年暑期“三下鄉”各志愿團隊負責人及其指導老師、各學院團支書代表與會。本次宣講會由我校團委青年志愿者總會副會長朱文青主持。

活動現場
青春“三下鄉”,宣講進行時。會上,各團隊負責人依次上臺分享團隊在暑期“三下鄉”期間的實踐成效:馬克思主義學院“薪火相傳”宣講團實地走訪桑植縣與蓬瀛村兩地紅色歷史遺址,開展黨課宣講,以宣傳片、直播等形式為兩地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齊白石藝術學院暑期“三下鄉”“賦能鄉村,繪出未來”志愿服務團為九塘村繪制“屈原精神”主題墻繪,一幅幅美麗鄉村圖畫躍然墻上,構成美麗又宜居的新時代鄉村畫卷。

馬克思主義學院“薪火相傳”宣講團負責人宣講

齊白石藝術學院暑期“三下鄉”“賦能鄉村,繪出未來”志愿服務團負責人發言
青春正飛揚,青年勇擔當。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數夢空間”志愿服務隊圍繞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和興趣愛好推出一系列主題鮮明、富有趣味的文化活動,使合山社區小朋友學習受益的同時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數夢空間”志愿服務隊指導老師羅鑫表示:“雖然‘三下鄉’活動已告一段落,但數夢空間輔導班與合山社區的故事仍在書寫。我們將銘記這次寶貴經歷,奮發前行,不負韶華,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數夢空間”志愿服務隊負責人介紹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數夢空間”志愿服務隊指導老師羅鑫解說
用青春守護青春,用成長陪伴成長。“繪說”寶貝聯盟親子讀書會暑期社會實踐團負責人葉子豪在宣講時感慨道:“三下鄉這段時間,純真善良的可愛孩童與自由熱衷的科大學子攜手,共同寫下我們的盛夏專屬記憶手冊。”暑期期間,實踐團在開展繪本課堂、戶外實踐等活動之余,還制作了《詩韻古樓》——孩子們的詩集,給古樓鄉中心學校和吉利社區的孩子們帶來安全、快樂、有意義的暑期體驗。

“繪說”寶貝聯盟親子讀書會暑期社會實踐團負責人葉子豪講解
“此次宣講會旨在讓各團隊分享實踐經歷的同時,總結提煉實踐團在‘三下鄉’過程中的感悟與反思。”在談及本次宣講會開展的意義時,我校團委校園文化部負責人唐翠柳期望道:“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或組建志愿團隊,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實習見習等實踐活動,在奉獻社會、服務群眾中錘煉思想、鍛煉成長。”

校團委校園文化部負責人唐翠柳講話
據悉,本次宣講會共有22支優秀志愿團隊參加,分三場進行。各志愿團隊負責人按照抽簽順序依次上臺,圍繞團隊實踐內容、天數、成效、宣傳報道等多角度展開約15分鐘的宣講。負責人宣講完畢后,由該團隊指導老師上臺分享實踐經驗。評委由各學院團支書代表擔任,他們將根據宣講表現、成果成效、社會影響、宣講人精神面貌的呈現及指導老師經驗分享對各團隊進行綜合打分。

活動合影
優秀團隊簡介:
“智造家”科學支教團隊:智造家”團隊以公益科學支教為己任,助力鄉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暑期前往湘鄉棋梓中心小學,開展主題為“科技改變生活”的鄉村科學夏令營。志愿者通過上課和做實驗的方式,為小朋友講解科學現象,帶他們一起動手做實驗,讓孩子們可以更直觀地體驗到科技的魅力,讓農村孩子感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科學課程。本次科學支教活動首次利用抖音直播平臺對優質科學實驗課程進行直播宣傳,首次瀏覽次數上千。服務期間被人民網、新湖南等多家媒體報道,三天累計瀏覽量達10000余次,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智造家”科學支教團隊
“繪說”寶貝聯盟親子讀書會暑期社會實踐團:為進一步加強中西部地區農村未成年人思想引領,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繪說”寶貝聯盟親子讀書會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1日-10日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古樓鄉中心學校、7月15日-20日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吉利社區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繪本系列公益課堂。團隊以“立足中華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目標,開展30余場繪本課堂(包括茶文化、十二生肖、紅色革命、中國剪紙、防溺水等)、20余場手工、戶外實踐、舞蹈、音樂、手勢舞、繪畫、團體輔導等活動,并開展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調研,制作一冊詩韻古樓—孩子們的詩集,帶給古樓鄉中心學校和吉利社區的孩子們安全、快樂、有意義的暑期體驗。

“繪說”寶貝聯盟親子讀書會暑期社會實踐團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本次“三下鄉”團隊前往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古樓村,在當地進行走訪調查、義務維修,同時開展科技展,調查當地云霧茶公司并親身體驗采茶制茶的過程,參觀當地紅色建筑等。該學院團隊的活動受到當地村政府的熱烈歡迎以及支持,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當地風俗人情,深入探索當地以茶脫貧,依茶致富的道路,同時對當地居民進行調查時了解到當地居民生活情況。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該院共發表宣傳文章49次,收獲閱讀量上萬次。此外該院舉辦的科技展也吸引到當地學校學生與家長共200+人參觀,且義務維修范圍覆蓋全村,維修器件達20余件,幫助村政府走訪調查達50+戶人家,為當地村政府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邵陽市武岡市鄧元泰鎮赤塘村和荊竹鋪鎮九塘村活動期間,從黨史宣傳、多地調研、志愿服務、宣傳報道四方面入手,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系列鄉村振興活動。央廣網、人民網、光明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所有活動累計吸引赤塘村、九塘村及周邊村10000余人次,并獲得荊竹鋪鎮人民政府的高度評價和感謝信,武岡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志強受邀參與活動并多次對團隊成員進行表揚。

商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
土木工程學院:青衿之志,履踐致遠。7月1日至7月8日,團隊前往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山陽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為期8天的實踐活動中,團隊齊心共進,合力完成多項工作,包括體驗非遺文化、開展支教課堂、傳揚紅色故事、優化旅游專線、檢測水質安全、勘測路橋病變、維護房屋邊坡、推廣防詐防騙、拍攝旅宣視頻等,媒體報道300余次,取得圓滿成功,團隊成員也在此次鍛煉中獲得成長。
木槿感恩支教團:湖南科技大學木槿感恩支教團創立于2008年9月24日,致力于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實踐平臺。團隊由科大學子組成,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婕老師指導。木槿感恩支教團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秉持著“用最初的心,做最遠的事”的宗旨,聚焦貧困地區中小學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等現實問題,開展教育扶貧和心靈呵護公益服務社會實踐。為降低返貧的可能性,振興鄉村教育,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投身教育扶貧攻堅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情系留守兒童,振興鄉村教育”暑期活動。此次活動團隊不僅教授創意特色課程,為鄉村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渴望的知識和新鮮的活力,帶去對大學、對未來的美好向往,還結合新穎的教育理念,用教育筑夢,用知識燃夢,促進當地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給國家教育事業、鄉村振興工作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站在陽光下sending love志愿團:志愿團滿懷著熱愛與熱心,秉持著“用心做小事,用愛做大事”的初心,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前往湘潭市和平社區,開展長達12天的實踐活動。團隊以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為中心,開設一系列特色支教課程、開展留守兒童的課后輔導活動以及空巢老人的走訪慰問活動,并且重視社會調研,對當地老人進行走訪慰問,調研非遺文化以及方言特色等內容。在此次活動中,團隊開展特色課程種類多達15種,新聞報道24篇,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充分詮釋了團隊名的意義,以螢火之光,聚集成一束陽光,溫暖照亮他人。
馬克思主義學院團隊:青春掠影,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三下鄉”團隊根據地域特色,開展實地觀察曉實況、問卷調查聽基層、代表人物尋建議等活動;通過文獻研究、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取得一系列實踐成果。活動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共號召100余名學生開展實踐,并將成果實體化、多樣化,打造多部微宣傳視頻于新媒體平臺上推送,播放量達20萬余次,收集整理多個村子的鄉村振興事跡材料,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共計6萬余字,撰寫多篇新聞稿,且瀏覽量累計達8萬余次。
“心與馨”志愿支教服務隊: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湖南科技大學“心與馨”志愿支教服務隊6年來持續推進支教服務活動的開展,支教服務范圍不斷擴大。2023年7月,幫扶步伐來到了新疆鄯善縣阿曼夏學校、湖南洞口縣永發小學和湖南古樓鄉中心學校等。支教隊為孩子們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文化課程,提高他們對于學習的主動性,為其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同時在支教過程中給予孩子們耐心陪伴,幫助他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瀟湘學院“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團: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圍繞“黨建引領風帆勁,鄉村振興賦新能”的主題,組織素質優良的青年師生組成“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團赴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萬佛山鎮木腳村開展為期15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院主要從愛國教育、筑夢課堂、維修便民、創意彩繪、宣傳報道五個方面對實踐團隊的工作進行總體部署。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愛心支教全過程,風采宣傳片和“激流勇進”“民族大團結”等創意彩繪大力推廣美麗鄉村。據統計,實踐活動在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網、中國新聞教育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等3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超300次。實踐團在暑期“三下鄉”實踐中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為孩子們造夢遠航。實踐團為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良好示范作用。
湖南科技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今年,湖南科技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依此前往湖南邵陽的新寧崀山、洞口古樓開展為期12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新寧崀山,實踐團以“一詩一朗誦,一曲一舞蹈”為核心,自創詩歌,原創《浪漫崀山行》編舞宣傳崀山美景,并在新寧一中開展科技、奮進、資助主題講座,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洞口古樓,實踐團圍繞愛心支教組、創意彩繪組、生態調研組、宣傳報道組四個小分隊開展廉潔教育、舞蹈朗誦、茶企走訪、創意彩繪等系列活動。活動事跡受到中國大學生網、新湖南、紅網等媒體100多篇新聞宣傳報道。
新聞:胡浩瑞 姜月怡 趙靜/攝影:張玉月
責任編輯:文明 高裕
初審:吳非
復審:楊玉瑩
終審:唐寧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