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夏的微雨朦朦下,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的志愿者們將知識帶向鄉鎮基層,用心書寫著每一位學子的希望與夢想,在山清水秀的新杭鎮里,一場別具特色的支教活動正悄然展開。7月15日,安徽理工大學“七彩青春,陽光‘童’行”志愿服務隊開展了“三下鄉”支教活動的新課程,旨在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到基層鄉鎮,點亮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光。今日的支教活動中,支教團隊開設了毛筆書法與文字科普課程,設計了由淺入深的課程內容,向同學們介紹有關文字的歷史知識,使孩子們對漢字演變過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融入書法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文化深度。支教隊員們希望通過這一傳統藝術的傳承,能夠讓孩子們學習到書寫的技巧,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

圖為支教隊員衡怡寧正在提問小朋友有關象形字的對應簡體漢字。王梓仰 攝
支教期間,支教隊員不僅教授了書法技藝,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毛筆書法背后的文化內涵。毛筆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通過教學,隊員們看到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在增加,這種文化自信對他們的成長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課堂期間,支教隊員從基礎的握筆姿勢、運筆方法講起,逐步過渡到筆畫練習、單字書寫,最后嘗試簡單作品創作,在課程互動環節給孩子們分發宣紙練字帖、毛筆和墨水,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交流心得。隊員們鼓勵孩子們分享自己書寫的作品,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和建議,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和諧友愛的學習氛圍。

圖為小朋友正在認真練習毛筆字的書寫。王梓仰 攝

圖為支教隊員衡怡寧正在為小朋友們示范毛筆字的正確書寫。王梓仰 攝

圖為支教隊員萬振華為小朋友展示以正確握筆姿勢進行毛筆字的書寫。王梓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