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基層,深度交流:探索馬祖鎮基層社區與文化建設新路徑為進一步拓寬暑期社會實踐的廣度與深度,8月5日上午,圓夢支教隊在隊長許凱歌的帶領下,成員羅蓉蓉、胡登揚等一行人,前往京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社區書記石坤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談。此次交流旨在深入了解京什社區獨特的發展歷程與文化風貌,為支教隊即將開展的“
傳承紅色精神,弘揚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在京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石坤建書記為支教隊成員們詳細介紹社區的建設歷程與發展現狀。據悉,京什社區自2012年6月正式成立以來,通過整合周邊資源,實現了2個鎮、5個村及50個生產隊的有機融合,目前擁有居民戶數超過3000,總人口達8000余人。社區在德陽當地以其優美的環境、和諧的鄰里關系著稱,這背后離不開社區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與不懈努力,石書記如是說。
座談中,石坤建書記還分享了社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諸多亮點。他提到,京什社區高度重視群眾意見征集,定期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傳承家風家訓,尋找最美的你”評選活動,每年都能選出十位社區杰出代表,成為居民們學習的榜樣。此外,每逢佳節,社區還會組織文藝匯演,讓居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石坤建書記特別強調馬祖文化在社區中的重要地位,馬祖文化所蘊含的佛教禪宗思想,倡導以“平常心”面對生活,注重“叢林”陣地的建設,而非單純的苦修,這一理念深深影響社區居民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通過此次訪談,圓夢支教隊不僅初步領略了京什社區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精髓,還深刻地感受到基層群眾生活的真實面貌與文化內核的力量。這為他們后續開展“傳承紅色精神,弘揚傳統文化”主題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素材與靈感。支教隊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交流為契機,進一步深入基層,挖掘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與文化資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傳承紅色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從小家到大家的社區文化為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支教內容,同時更深入地挖掘和弘揚京什社區獨特的文化底蘊,支教隊決定進一步深入探索,挖掘更多感人的故事。于是,8月9日,圓夢支教隊踏上了深度訪談的旅程,他們帶著對文化的敬畏之心,走進京什社區的“最美家庭”,與退伍老兵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那些關于家國情懷、英勇奮斗的故事。同時,支教隊也積極與社區合作,共同為支教生活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期在青少年心中種下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志愿者首先踏入被評為“最美家庭”的薛道金家中,受到其94歲高齡母親的熱情迎接迎接。薛道金多年如一日地照顧母親,身體力行地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他表示:“希望通過我的行動,能夠感染更多人回歸初心,不忘養育之恩。”此外,薛道金還自費為社區老人購買暖手寶,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懷,令在場的志愿者深受觸動。
隨后,志愿者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拜訪了社區文藝工作者劉發瓊。作為“最美居民”,她憑借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對文藝事業的熱愛,成功舉辦了多項社區大型活動。面對重重困難,劉發瓊始終堅守崗位,她的堅韌與執著贏得了志愿者們的敬佩。“當時社區讓我組織大家學龍燈,但在當時很多人是不愿意參加這種浪費時間還沒有回報的東西的。”劉發瓊在談話中回憶道,“為了組織這個活動,我挨家挨戶上門拜訪,召集隊員,安排練習,好在最終成功辦成了。”她表示:“因為熱愛,即使再累我也會去做。”

緊接著,志愿者們拜訪了黨員干部史書榮,同樣榮獲“最美居民”稱號。史書榮以一名普通基層干部的身份,在疫情期間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確保了社區的零感染紀錄。即便年逾七旬,他依然活躍在龍燈表演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初心與使命。他說:“我作為黨員,就應該走到人民群眾的前面。”
此外,為深入探索紅色文化精髓并深刻體會革命歷史的厚重,志愿者們專程拜訪社區內兩位退伍的老兵——駱騰平和周元德。駱騰平曾投身于祖國核導彈事業,由于核導彈輻射,身患多種疾病,但他卻無怨無悔,展現了軍人的擔當與奉獻。他告訴志愿者:“我在年輕有精力的時候,國家需要我,我就沖在前線。” 志愿者前往拜訪94歲的周元德時,他早已身著白襯衫,掛好榮譽勛章,正襟危坐于窗邊,等待志愿者的到來。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親歷者,他講述了戰場上的艱苦歲月與生死考驗。“我是1953年6月入伍,12月就上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場。那時沒時間練新兵,只能三個老兵帶一個新兵,俗話說:‘老兵怕機槍,新兵怕大炮。’我也怕,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我很幸運的活下來了。”他回憶,“戰場上條件很艱苦,雨水很多,有時候干糧也會被雨水打濕沒辦法吃,會餓肚子好幾天。”采訪結束之際,志愿者問他:“你退伍回來時,最想做什么呢?”他沉思良久后說:“我沒什么想要的,只想在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出一份力。” 這份對國家深沉的愛與責任令人動容。


采訪結束后,志愿者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隊伍成員羅蓉蓉感慨道:“從薛道金的孝道傳承,到退伍軍人周元德的大愛無疆,京什社區的文化底蘊與紅色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每一個人物背后,都蘊含著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寶貴品質。”從小家到大家,從過去到現在,京什社區依然譜寫著屬于他們的社區文化。
本次采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圓夢支教隊通過聆聽各個受訪人的講述,對于社區文化建設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未來,圓夢支教隊此次活動不僅加深志愿者們對京什社區文化的理解,也激發他們為社會貢獻力量的熱情。未來,圓夢支教隊將攜手社區,共同譜寫美麗京什的新篇章,他們將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貢獻自己的力量,攜手社區共建美麗京什。
織就千年情韻,舞動龍燈輝煌:探索京什社區傳統文化隨著支教隊對京什社區文化的深入探索與理解日益加深,志愿者們不僅被社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打動,更萌生將這份寶貴財富與現代實踐相結合的強烈愿望。正是這份熱情與使命感,促使他們迅速行動起來,8月13日,一場旨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探索其與社區建設融合之道的實踐探索活動,在京什社區悄然拉開了序幕。志愿者們滿懷激情走進京什社區,他們感受十字繡的細膩與龍燈的磅礴,親歷現場挖掘社區建設與傳統文化融合之道的精彩過程。

活動伊始,志愿者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龍燈排練的場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50米的龍燈,龍身盤臥中央,遒勁有力;龍鱗金光熠熠,神采飛揚。在簡單了解過后,龍燈負責人召集隊員,給志愿者與孩子們帶來一場震撼人心的龍燈表演。此次表演由50位技藝精湛的舞龍者共同呈現,他們個個精神抖擻,氣勢如虹。剎那間,激昂的鼓點響起,表演正式開始。只見“長龍”在表演者的操縱下騰空而起,鱗爪飛揚,時而蜿蜒盤旋,如在云海翻騰;時而迅猛沖刺,引起萬鈞雷霆。賦予這場表演活力的舞者們步伐整齊劃一,動作協調有力,猶如畫龍點睛,將龍的威嚴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表演結束后,現場掌聲雷動,志愿者們紛紛表示被表演中傳遞出來的活力以及傳統文化體現出來的生命力所震撼。

隨后,志愿者們對龍燈負責人進行了簡單的采訪,在采訪中志愿者們了解到:龍燈表演隊一開始并不受重視,僅僅是為了豐富文藝文化生活,后來社區的重視與支持下,龍燈表演隊才正式成立。龍燈表演隊中的隊員大多有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因為熱愛才抽出空閑時間一起來排練參賽,在大家的努力下,這支表演隊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當志愿者們問及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龍燈表演時,鄒老師沉思后說道:“主要是依托于社區文化表演和節假日演出,以此吸引感興趣的人加入我們,同時社區的政策也必不可少,有了社區的支持,我們才能開展的更好。”

緊接著,志愿者們來到另一位受訪者周金鳳的家中。一進門,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十字繡畫即刻成為視覺焦點,緊接著,客廳、臥室乃至廚房內,一幅幅栩栩如生、錯落有致的十字繡作品映入眼簾,每一件都滿載著匠人之心與無限熱愛。 “我和十字繡也算是有緣分吧,前兩年因為地震,田也被占用了,后來自己就有了空閑時間,但是差不多都是用來打麻將、拉家常,偶爾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了很多好看的十字繡,我覺得這些時間用來做十字繡更有意義。”隨著交流的展開,志愿者還了解到,周金鳳不僅自身熱愛十字繡,還利用自身的影響讓身邊的姐妹、鄰居和親朋好友都了解并加入到這一項傳統文化當中。她說到:“雖然因為我的眼睛有時看不清,在十字繡的過程中都是戴著眼鏡一點點地繡,但是每次作品完成之后的那種喜悅是難以言表的。”在采訪結束之際,她深切地表示,希望能讓更多的下一輩參與到十字繡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采訪結束,本次走進社區、探索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圓滿落下帷幕。通過觀賞震撼人心的龍燈表演,志愿者親眼見證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活力與魅力。通過與龍燈負責人和十字繡傳承人的深入交流,志愿者們不僅了解到這些傳統文化技藝背后的故事與傳承歷程,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價值。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志愿者對社區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志愿者紛紛表示,將把這份寶貴的經歷與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未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圓夢支教隊將繼續關注并支持傳統文化的發展,用實際行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