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青村調色盤團隊懷揣著對鄉村的熱忱與責任,奔赴重慶市合川區米坊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十余天的時間里,團隊以“扎根鄉土、服務村民、助力振興”為宗旨,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行動傳遞青春溫度,在實踐中收獲成長,在奉獻中詮釋擔當,圓滿完成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實踐任務。
一、深耕鄉土,傾聽民聲:架起與村民的“連心橋”
團隊抵達米坊村后,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開展全覆蓋式走訪調研。成員們以拉家常、記民情的方式,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詳細記錄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的需求:從老年人關心的醫療報銷、養老保障,到農戶關注的農作物銷路、灌溉設施維護,再到年輕人提及的鄉村就業、電商發展等問題,團隊都一一梳理、分類匯總。
針對部分獨居老人生活不便的情況,隊員們主動幫忙打掃庭院、采購物資,陪老人回憶往事、疏導情緒;得知村里留守兒童假期缺乏陪伴,大家自發組織“暖心陪伴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為孩子們送去關愛。村民們常說:“這些娃娃不像外人,倒像是自家孩子,貼心又實在。”這次走訪不僅讓團隊摸清了村情民意,更拉近了與村民的心理距離,為后續活動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精準服務,賦能鄉村:打造多元實踐“服務站”
結合米坊村實際需求與團隊專業特色,我們策劃了“文化賦能、知識普及、環境美化”三大類服務活動,力求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在文化與知識普及方面,團隊開設“鄉村課堂”:針對村民,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用通俗案例講解垃圾分類、秸稈利用等實用技巧,發放自制的《鄉村環保手冊》;面向青少年,開設“趣味科學課”“美術創想課”,通過簡易實驗激發科學興趣,引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家鄉變化,培養鄉土認同。課堂上,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村民們認真的筆記,成為團隊最珍貴的記憶。
在鄉村美化方面,團隊發揮土木建筑專業優勢,聯合村民共同開展“墻繪扮靚鄉村”行動。圍繞“米坊文化、農耕記憶、鄉村振興”三大主題,在村口圍墻、文化廣場等公共區域繪制墻繪20余幅。從勾勒線條到填充色彩,隊員們頂著烈日作業,村民們主動送來涼茶、幫忙遞工具,這幅“干群共繪”的畫面,成為米坊村最動人的風景。
三、收獲成長,砥礪擔當:書寫青春實踐“答卷”
此次“三下鄉”對團隊而言,既是一次服務之旅,更是一場成長課堂。隊員們在與村民的相處中,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的內涵——不僅是經濟發展,更是人心的凝聚;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價值;在克服高溫、住宿簡陋等困難時,錘煉了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品質。
活動結束后,團隊整理形成《米坊村發展需求調研報告》,梳理出基礎設施完善、特色產業培育等5類建議,已反饋給當地村委會。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把米坊村的故事帶回校園,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用所學知識為更多鄉村貢獻力量。
青村調色盤團隊的“三下鄉”之旅雖已落幕,但青春服務鄉村的腳步從未停歇。未來,團隊將繼續以“調色盤”為喻,用青春色彩點綴鄉土,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