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星火興鄉” 實踐團的邳州學子,懷揣著對故土的深切眷戀回到邳州,開啟了為期十天(7 月 9 日至 18 日)的暑期實踐之旅。他們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探訪紅色場館,深入鄉村田野感知發展脈動,走進村民中間開展紅色宣講,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既重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又見證了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用青春行動書寫著對家鄉的熱愛。
邳州市博物館內,泛黃的革命書信與銹跡斑斑的舊式武器靜靜陳列,戴蔚俠、徐林俠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通過豐富史料生動再現。南工程學子張研研佇立展柜前,凝視著這些老物件,深有感觸:“這些仿佛刻著時光印記的物件,正為我們講述家鄉那段艱辛卻熱血沸騰的革命過往。” 在侯德明藝術作品展上,近百幅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畫作,以藝術筆觸勾勒出邳州的歷史變遷與鄉土風情,讓學子們在藝術熏陶中,真切感受到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邳州博物館場景 周丹宇攝
王杰烈士紀念館中,“一心為革命” 的堅定信念與 “三不伸手” 的高尚品德,通過一件件實物展品深深打動著每一位南工程實踐團成員。團隊負責人白雪蓮感慨道:“先烈們用生命搭建的精神高塔,需要我們以不懈奮斗去守護、去延續。” 這番話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離開紅色場館,走進鄉村田野,議堂鎮議堂村的嶄新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坤的帶領下,南工程實踐團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專為老人規劃的住房溫馨舒適,3 元就能吃上熱乎飯菜的老人食堂里,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張山龍望著河邊隨風搖曳的垂柳與清澈碧波,不禁贊嘆:“這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的農村,完全是個宜居的幸福家園!”
“議堂之窗” 紅色議事堂內,抗戰時期的手推車、泛黃的路線圖,承載著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墻上新舊對比的村莊照片,則清晰展現出村莊從舊貌到新顏的巨大變遷。姜欣一邊認真記錄,一邊說道:“老物件里藏著化不開的鄉愁,新變化里滿是向前奮進的勁頭。”
圖為村黨支部書記李坤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柳編產品 張山龍 攝
在村里的游客中心與農產品展示館,南工程實踐團了解到,議堂村正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與獨特的鄉土特色,大力發展柳編、紅色研學等產業。搬遷后整合的土地上,水稻與柳枝長勢喜人、相映成趣,不僅讓村集體收入持續增加,也讓村民生活愈發富裕。楊澤凡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笑著說:“把土地琢磨透、利用好,老百姓才能真真切切嘗到發展的甜頭。”
圖為村黨支部書記李坤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柳枝生長情況 張山龍 攝
實踐過程中,南工程團隊成員還走進村活動室,為孩子們講述小蘿卜頭獄中堅持學習、王杰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帶領他們誦讀《童心向黨》,并展示我國在航天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我也要好好念書,長大了當科學家,給國家出份力!” 孩子們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讓現場充滿溫暖與感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的畫面,孩子們聽得十分投入 張山龍 攝
談及這次暑期實踐,南工程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周丹宇坦言:“紅色故事幫我們找準了精神路標,鄉村的巨大變化讓我們看到了實干的分量。作為南工程計算機專業學子,以后想把數字化技術帶回家鄉,用代碼為鄉村振興描繪更美的藍圖。這是從家鄉汲取的力量,也是對家鄉的青春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