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云支教進行時:于平淡中見真誠
2022年6月底,作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一名學生,我積極響應“返家鄉”“社會實踐”的號召,報名參加了2022暑期“一起云支教·閱讀向未來”的志愿活動。在“云支教”過程中,我通過開展云課堂、閱讀活動等形式向小學生傳遞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彰顯出了西外志愿者的責任擔當與青春風采,感受到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的可貴之處。
2022年7月27日晚上七點,是我和兩個孩子約好上第一節課的時間。第一節課的內容很簡單,就是進行自我介紹、討論活動安排和讀書方法分享。因為和孩子們是第一次線上見面,怕孩子們害羞不敢多說話,所以我課前準備了很多小問題,打算引導著孩子們發言。
令我驚喜的是,在我介紹完自己以后,孩子們就能簡單地照貓畫虎地像我那樣分不同方面來介紹自己。雖然說的話并不多,但在學習中這種模仿意識和分角度的能力會在潛移默化間發揮意想不到的效力——“可塑之才”,這是我第一節課后寫下的對孩子們的評價和感受。四年級的孩子,在一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面前,有幾分緊張無可厚非,但我也從李政達和王思憶的眼神里讀出了幾分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我在期待下一次上課。
第二次上課時間安排在7月31日,主題就是“導讀”。我在第一節課后布置了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書目的任務,李政達選擇了《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王思憶選擇了《十萬個為什么》。根據兩本書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內容,我分別提出了一些閱讀建議。
有共同的我就會一起講掉。比如對于閱讀環境,我希望能盡量在安靜的地方進行閱讀,這樣有利于放松心情,不驕不躁,提高閱讀質量,提升閱讀效率。
有差異性的部分我就會多設計幾個問題,讓另一個孩子也充分地參與進來。比如《十萬個為什么》中沒有《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中下標黑實心點的文字部分及其注解;我就先讓王思憶現場閱讀文本回答問題,由看過書的李政達來評價王思憶的回答;這樣兩相結合,孩子們也能根據同齡人的學習能力和閱讀情況感知到自己未來的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得更好。
經過課前的準備和籌劃,我選定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趣味小知識”作為高校特色課程的主題,并配合此主題,比之前兩節課多找了一些網絡上的視頻,先設計了一些跟主題相契合的小問題,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觀看,看后回答問題。
上課過程中,我很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在觀看視頻的時候熱情比較高漲,會不自覺地模仿視頻中的動作(比如“手勢差異”方面,視頻講到一個“OK”的手勢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意思,孩子們就會比出“OK”手勢)。這啟發了我:之后對孩子們來說,比跨文化交際趣味小知識更難理解的“紅色尋訪”課程也可以多安排一些視頻來輔助孩子們理解,從而達到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目的。
“云支教”活動仍在繼續,我也會盡力在每次課前做好備課工作,在每次課上積極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每次課后向媽媽們反饋學習內容和孩子的表現情況。這樣的生活雖然平淡,但依舊真誠,我覺得這是世間最大的浪漫。
時間:2022-08-30 作者:陳瑜 來源:西安外國語大學暑期“云支教”團隊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