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深入調研農村新質生產力,河海大學調研團來到大豐恒北村、斗龍港村調研,了解其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具體做法、成效及面臨的挑戰,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深入大豐恒北村,探索振興新路徑
7月10日,河海大學調研團來到大中街道恒北村,探索其獨特的農文旅融合模式和現代農業技術應用。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通過“座談會議+實地參觀+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恒北村產業融合發展概況進行了詳細調研。座談會議中,恒北村孫書記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恒北村的基本情況,區團委單部長為同學們介紹了大豐區鄉村振興項目的具體落實情況。調研團隊成員就恒北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等問題,與恒北村書記進行交流與討論。
隨后,調研團隊來到“映像恒北”參觀,進一步深入了解恒北村的概況、產業結構、歷史變遷、非遺發展等情況,探究其發展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路徑。接著又去到恒北文創街,認識當地獨特的非遺瓷刻文化,感受其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先進性。
走進三龍鎮斗龍港村,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7月11日,河海大學調研團來到三龍鎮斗龍港村,斗龍港村以其獨特的漁業資源和鄉村風貌著稱,調研團隊在這里探索新質生產力如何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推動鄉村振興。
在斗龍港村,調研團隊走進田間地頭,深入調研鄉村漁業發展現狀,他們發現,盡管斗龍港村在漁業、農業等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但傳統生產方式仍面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提出了創新方案,旨在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實現產業升級和鄉村可持續發展。
團隊聚焦漁業領域,推廣智能養殖技術。希望與當地漁民合作,引入水質監測設備、智能投喂系統等現代化設備,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團隊還建議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漁民提供精準的養殖建議和市場預測,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此外,調研團隊了解到村部計劃將漁場改建為休閑綜合垂釣場,吸引垂釣愛好者來此地消費,從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河海大學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強與恒北村、斗龍港村等地的合作與交流。
此次河海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的寶貴機會;更是一次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它充分展示了當代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精神,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