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法入鄉實踐團入村調研實感
為填補農村法律援助空缺,推動建設法治中國,2022年8月8日、9日,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攜法入鄉”實踐團赴曲阜市時莊街道后孔村進行實地調研。
調研伊始,團隊成員分頭行動,挨個入戶,詳細了解村民對法律援助的了解情況,以及在遇到矛盾糾紛時法律援助是否能發揮充分作用。團隊成員共走訪了53戶人家,受訪者主要是留守老人、在家附近務工人員、以及部分在役或退役軍人。在調研過程中,村民對團隊的到訪,會感到詫異,但在團隊表明來意之后多數村民表示愿意且樂意與成員進行溝通。
調研結束,經數據分析與理論探討,我們對于農村法律援助現狀、困境原因等都有了更深層次的分析并對應提出了解決措施,初步分析如下:
一、農村居民對法律援助知之甚少,法律援助在中國農村的深度普及“任重而道遠”
在調研過程中,很多老齡村民并不了解法律援助,被詢問到的時候,大多是一頭霧水,甚至沒有聽說過“法律援助”這一名詞。而一些較為年輕的村民,或者是其他職業與法律略微相關的村民也僅僅對法律援助有有限的了解。在鄉村這一熟人社會中發生矛盾或糾紛,大多數人會選擇熟人調解或找村委會解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而很少選擇對簿公堂,法律援助發展受限。
二、政府對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仍需加大投入
團隊的調查結果顯示,超50%的受訪者是通過手機推送等互聯網渠道了解到法律援助的,而政府的政策宣講等途徑卻授之甚少。法制化進程的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是關鍵一步,走好這一步,村委領導班子必須緊抓尤其是直接關乎村民利害的法律援助方面的工作建設。
三、“打鐵還需自身硬”
實踐是堅定信念的“催化劑”,團隊成員在進行調研過程中,首先是詢問受訪者對法律援助的熟悉程度,其次再為其講解有關鄉村法 治建設尤其是農村法律援助的內容。但不乏出現遇到對法律援助非常有興趣的受訪者提出了更深層次或難以預料的具體問題時,我們卻無法應對自如。因此,作為調研者,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我們能否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深入實際,是否在社會實踐中去比較、去檢驗,并強烈地感受到“內化”與“外化”的必要性。且應盡力拓展學識,盡可能的向專業人士去靠攏。
四、調研與宣傳,兩手都要抓
調研的目的是了解現狀,了解現狀的目的是提出解決措施。目前的調研進度還僅僅停留在了解現狀的階段,并未上升到各地區法律援助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建設方面,并沒有對村民起到實質性幫助。所以,在后續的調研中,不僅要加大宣傳法律援助的作用,擴大團隊影響力、法律援助影響力,更要向相關部門反映現狀,提出意見與建議。
時間:2022-08-11 作者:周珊珊 來源:山東理工大學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