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寧安6月23日電(通訊員 孫國峰)為了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緬懷過去、銘記歷史,鼓勵大家擁抱和平、展望未來,牢記大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暑期實踐團于2022年6月22日來到馬俊紀念館進行深入學習那段大家不愿想起又不得不牢記于心的歷史,老一輩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我們誓死守護!
馬駿先生,1895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寧安市的一個回族家庭。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五四”運動杰出的青年領袖之一,是周恩來、鄧穎超的親密戰友。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積極投身革命洪流。“五四”運動期間,他曾率領京津萬名學生代表大鬧天安門,被譽為“馬天安”,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被人們以天安門命名并加以稱頌的民族英雄。“五四”運動后,馬駿與周恩來等人發起創建了中國最早的青年進步組織——“覺悟社”。1921年馬駿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馬駿奉調回國,臨危受命擔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2月不幸被捕,1928年2月15日被軍閥張作霖殺害,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我記得展館最后一個部分是珍愛和平,其中,有一句馬俊先生死前的一句話,“讓我放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追求,就如同于太陽從西邊出來一樣,這是不可能的”說完便憤然提筆,寫下了”已故共產黨員馬駿之墓“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經過沉淀的歷史符號。他們身上展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理應得到最高尊崇,值得后人永遠緬懷。
以一個國家的名義緬懷遇難人民,致敬烈士英雄,讓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英烈永遠受到后來者的緬懷和敬仰。每一個紀念日的背后,都是銘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光輝歷史,挺立在民族身軀里的不屈脊梁,流淌在民族血脈里的源源動力。設立紀念館,并不意味著僅僅把紀念局限在某地,而是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卻紀念。
場館的最后是馬駿先生的衣冠冢。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為馬駿舉行了公祭儀式,將他的墳墓遷入北京東城日壇公園,鄧穎超在墓碑上寫下“回族烈士馬駿之墓”的碑文。而作為馬俊先生的故鄉,自然為其設立了紀念館,紀念這位從黑土地走出的無畏勇士!
古往今來,許多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全國人民都過上幸福的日子,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戰斗的勝利。貼近先烈,我們聆聽了革命前輩講述這光榮事跡。
走出陳列館,我看見了一架飛機,那堅固的鋼身,不像是戰士們不屈服精神的化身嗎?英雄們,你們是偉大的,你們是光榮的!你們用血汗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你們用血汗譜寫生命中最輝煌的篇章。你們的名字將永留史冊,你們的事跡將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