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師學子三下鄉:傳承黃河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為宣傳黃河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自6月25日起,洛陽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雙語一班的“傳承黃河文化,弘揚時代精神”主題宣講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各個社區進行主題宣講活動。
作為“傳承黃河文化,弘揚時代精神”主題宣講暑期社會實踐隊的一員,我與小伙伴們一起利用充裕的假期時間,以社區為據點,通過線下宣傳講解、手繪黃河文化宣傳展示圖、與社區小朋友一起展開黃河文化手工繪制等多種方式向小朋友們以及社區居民宣傳了我們豐富的黃河文化,認真仔細地講解了黃河文化中所蘊含的黃河精神,并呼吁大家一起傳承黃河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之所以選擇黃河這個主題,是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黃河流域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國”文明的誕生,到作為文化基因的正統觀和“大一統”觀念的形成,到禮樂文明與理性人文基因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這五個方面充分展示了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因此,黃河文化需要更好的弘揚,黃河精神也需要我們更好地去傳承,黃河也同樣需要我們更好地保護與治理。
在準備本次宣講活動的過程中,我與小伙伴們翻閱了許多書籍資料,在網絡上查閱了許多文章,從對黃河的籠統印象到逐步細致地了解到黃河文化與黃河精神的內涵,頭腦中對黃河母親的印象也逐漸具體化。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化,黃河文化包括早期農耕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商文化等內容。同時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黃河文化體現在大禹治水中,體現在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也體現在黃河上艄公的號子中……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黃河以它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黃河寧,天下平。曾幾何時,黃河由于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水害嚴重,“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自古以來,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沖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害作斗爭。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正是黃河的精神內涵。
傳承黃河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將黃河文化將給更多的人聽。在向小朋友們講解黃河文化與精神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了小老師的角色,鍛煉了自己的膽量與表達能力,也更進一步地將黃河文化內化于心。我們還帶領著小朋友們做手工,畫畫,運用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技能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小朋友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黃河文化。
黃河是一條歷史之河、文明之河,黃河文化融合在流淌五千多年的民族血脈中。通過本次活動,不光使我們自己加深了對黃河文化與黃河精神的理解,也將黃河文化更好地宣傳給了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黃河文化與精神的內涵。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時間:2022-08-19 作者:張可心 來源:洛陽師范學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