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東營廣饒大王鎮大張淡村一帶,素有“齊國筆鄉”之美稱,在這片魯中平原的普通村落里,中華齊筆文化從這里誕生,正是這片沃土豐壤孕育了華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齊筆,為進一步了解齊筆文化對廣饒縣的帶動作用,我們來到了齊筆制作工藝第五代傳承人郭明昌先生的家中,一起共暢中華齊筆的溯源歷史。
中華齊筆,因其“毛穎之技甲天下”“紫亳之價如金貴”而與浙江湖筆、安徽宜筆、河北衡筆,一同被譽為當代中國的“四大名筆”。但中華齊筆又有著與其他三筆不同之處,我們通過對郭明昌老師的拜訪,使我們知道了齊筆的制作工藝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郭明昌老師說道:“一支好筆選材是關鍵,工藝技術更為重要。”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拔、梳、并、連、剔、修、刻字等150多道工序,每一個步驟都是手工制造,每一支筆中都傾注著心血與汗水。150道工序全部人工制作,為什么不采用機械制造,我想這一定就是齊筆出名的原因,并非齊筆不能交給機械制作而是齊筆制作要求做到精、細,若是某一個環節出錯都無法造就出一個好的毛筆,也無法成就齊筆如今的盛名。在郭昌明老師為我們展示齊筆時,我們觀察到他的雙手,因制作齊筆而生出了很多繭。看繭的厚度絕非十天半個月之內出來的而是常年積累下來的,在這雙手中充滿了飽經歲月的蹉跎,才制出了一支又一支“奇筆”,生生不息,代代傳承。郭明昌的手,是熱愛中華文化,向往書法藝術,堅持創作的雙手,是一份追求,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人生。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拍攝到的一部分郭明昌老師獲獎情況。王茹意 攝
隨后郭昌明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制作臺,臺上有各式各樣的筆毛也有各種制作的工具,這是郭老師經常在家中練習制作毛筆所用的工具,用匠心精神打磨每一支毛筆。毛筆工藝在20世紀90年代,毛筆制作受到巨大沖擊,很多手藝人都放棄了毛筆制作,但是郭明昌先生一直堅持,并將齊筆文化發揚光大,堅守這門手藝傳承至今,成立山東齊筆文化有限公司,并通過各種渠道讓齊筆走出中國,遠銷海外。郭老師的良心堅守,才使得齊筆文化匠心傳承。郭老師還創立了山東齊筆文化有限公司,真正的用自己的匠心傳承,進行實業興國,匯聚實干興邦的磅礴力量。齊筆集團成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成為廣饒縣的一大代表,也成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成功拓展非遺產業鏈帶動群眾增收。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參觀郭明昌老師的工作臺。王茹意 攝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匠人精神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踐行,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利用非遺技藝帶動實現高質量就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堅定不移的打好鄉村振興戰略。郭明昌老師擇一事,忠一生,學會堅守與專注,不斷發揚匠心精神,巧手成就卓越,匠心創造非凡。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成員與郭老師交流時。王茹意 攝